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黄山 > 正文

石人村的粽子西施

2023-09-12 09:42:31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刘珍   

时近中秋,又是一年一度的家人团结的佳节,除了月饼之外,黄山在外务工的游子最为想念的便是黄山的特产——灰汁粽。这一个个形如扁担的粽子,是每一个黄山游子的最为想念的味道,最难割舍的童年滋味。

在黄山市休宁县的小小石人村,年仅25岁的郑慧和父母共同经营了一家制作灰汁粽的家庭作坊,延续了儿时的记忆。

郑慧从小便看爸爸妈妈包粽子,对于灰汁粽的制作工序十分熟悉。灰汁粽的制作工序与制作一般粽子不同的是除了备好箬叶、糯米和馅料以外,还要提前备好草木灰。这一过程被称之为烧草灰。烧制好的草木灰会收集起来,用开水冲泡并过滤,过滤后的灰汁便可用来浸泡糯米,一般灰汁粽会选用15cm左右的两条箬叶包成,不同于普通的三角粽子,黄山的灰粽,两头高中间低,长长扁扁,更像是一个枕头,一个扁担。在郑慧的家里,与她一起经营家庭作坊的还有她的父母,和一位雇佣的阿姨,四人分工合作,小小的家庭作坊也井然有序地运行着。

图为郑慧接受采访 张文昕摄

黄山的灰汁粽是属于黄山人特有的回忆,也是郑慧特有的回忆。当谈起为什么会想到要回到石人村,郑慧说了很简单的两个字:想家。在郑慧的人生阶段中,她也曾有过叛逆期,想要脱离家人,于是她外出求学,希冀能够在外面闯出一片天地,这时的家就像粽子线一样束缚着她。但是生活的快不快乐只有胃知道,每逢中秋佳节,郑慧便会不可避免的想起家乡的味道。这份对于灰粽的思念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直击远在他乡的郑慧的心脏。据她回忆,自牙牙学语时,她便依稀记得每到中秋节附近,妈妈就会赶在清早去后山上采摘新鲜的箬叶,爸爸则会提早烧好草木灰,等到一切都准备妥当了,一家人再围在一起包粽子。这一场景在小小的郑慧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面很长的时间,她都认为只有一家人在一起包粽子,才算是家的味道。

童年,用妈妈扔的破叶子和泥巴包出了郑慧的第一个粽子;少年,懂事的她为父母分担家务又包出了一个又一个粽子;青年,远在异乡的她却不能再品味到这味道。在郑慧的身边,黄山外出务工的人都曾想念过灰汁粽,想念过这贯穿整个青少年时期的味道,但由于没有渠道,难以购买,父母也年迈,不会寄发快递,使得这一念想就变成了奢求。

图为郑慧在制作灰汁粽 付家业摄

时光流逝,思念化作实质紧抓着在外工作的游子,而父母的年龄也也来越大,郑慧便产生了回到老家陪伴父母一起做灰粽,再用现代的冷链手法将灰粽运输到每一个在异乡的黄山人的手上的想法。说干就干,她辞去了在外地的工作,回到自己的老家,黄山市休宁县石人村,将自己小小的粽子铺子支了起来。

图为郑慧妈妈煮粽子 张文昕摄

从清晨到傍晚,郑慧几乎一直在忙碌。每一道工序都是她和父母亲力亲为,每一个粽子都是自己亲手包好。 “怎么会不辛苦呢?有的时候订单多的话,要做的很晚,早上又要起很早来煮粽子。但是能陪在爸爸妈妈身边,又能给外地的老乡送去温暖,也是值得的。”郑慧说道。这时,之前如束缚般的粽子线突然就变成了搭建在石人村和外地游子之间坚不可摧的桥梁,传递着丝丝温情。

目前,郑慧的灰粽也在申请非遗专利,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坚持古法技艺,手工制作时,她说道因为自己从小到大吃的便是这一个味道,也希望这门手艺能够传承下去,不因为时代的迅速发展而丢失这一份特殊的情。

夜幕降临,郑慧又煮起了一锅粽子,这些粽子在灯光下个个都如同扁担一般,挑起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挑起了游子的乡愁。

(黄雨靖)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