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晚,2023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开幕式在歙县徽州古城举办。此次运动会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体育局与黄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共设置绿水类和青山类8项比赛,旨在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深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长三角遍地清丽,是处锦绣,何以为歙县?
因为是歙县
歙县地处皖南,境内清凉峰北峙,东西水系纵横,纳山川膏泽,借江岸来风,既是温柔婉转的江南水乡,也是从山水中觉醒出的文化古城。
时间倒回到2012年。彼时,基于“两山理论”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正式启动实施。
行路难、多歧路,前方无人,谁为先驱?
拥有先天优势的歙县注定要为破解这道题写下自己的注脚。
唯有向绿向新。
纲举目张,11年来,歙县投入40多亿元,出台200余项政策及相关配套制度,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业点源污染整治、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生态修复工程,先后推进实施网箱退养、渔民退捕、土地退耕、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城镇及农村污水治理、船舶污水上岸、生态美超市等一大批生态环保类项目。全省首次林业碳汇交易达成,全省首笔水排污权抵押贷款签约,生态“富矿”中的富民绿金初见雏形。
一切向绿向新。
在历史的轮廓深处,歙县找到了能够经受时间考验和时代冲击的定位。2016年,歙县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歙县”;2021年,目标演化为“建设高气质现代化文化旅游名城”。于是,以新安江为彩带,“新安山居图”落笔成筹,“皖浙1号风景道”成为中国东部自驾游天堂,乡村旅游、森林康养、摄影写生、研学体验、户外运动、徽州民宿等业态蓬勃发展,新安江山水画廊国际马拉松、卖花渔村梅花节、等活动和赛事将“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
现在站在新安江,远处有烟波浩渺水波氤氲,眼前有青山连绵绿波荡漾,白日里移步异景享浮光山色,深夜里枕月而眠偷星辉入梦。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歙县的城市气质已徐徐成型。
不仅是歙县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江南的样子。可能是墟里炊烟,可能是远山空冥,可能是理想国,可能是温柔乡。于是人们奔赴苏州,流连杭州,却常常忽略在这苏杭之外,还有一个古老的小小县城,被山川流水拥抱着,被历史的波光维系着生命的律动,未动声色,却留下了一个如赤子般鲜活的江南。
要如何让一滴水永不干涸?答案是汇入大海。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年来歙县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星辰大海之中。
2018年,黄千高速安徽段动工,伴随着杭黄高铁开通运营,高铁三阳站投入使用,为歙县进入长三角交通枢纽中心打下基础;
2019年,是黄山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的开局之年,这一年,随着长三角一网通办正式上线,歙县先后与杭州都市圈达成政务合作事项93项,建立合作机制67项;
2020年,杭黄两市共同编制《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共保规划》,歙县与杭州都市圈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的生态共保合作机制基本形成;
2021年,歙县第一批赴长三角地区跟班学习干部外派到位;
2022年,歙县经开区与上海杭州湾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两地跨区域联动发展。
未来,歙县还将规建杭黄毗邻区块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先行区,成为“长三角休闲旅游后花园”……
不论何物,落入海中,终为潮水,流入他处。古老的歙县正用它自己的方式,一步一步,走向人们视野的中心。
大众的歙县
歙县,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颚,随着气流吐出,以一个微笑的弧度收尾。歙县从来是令人愉悦的,当如今众多文化古城都在气喘吁吁地奔走,疲惫困顿的休整时,它仍在自己的节奏里,保有着珍贵的松弛与诗意。
近日,2022—2023年度“中国美好生活城市”榜单揭晓,黄山市荣膺“十大秀美之城。作为徽州重要的意象符号,歙县在其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歙县是一座很像故乡的城,老街,古巷,拱桥,晚风温柔,潮汐不急,月亮落下来,今朝过去了,明朝还会再来,任谁到得歙县来,都能在这片山山水水之中,生出几分乡思来。
这里适合慢游,越慢越好。
近年来,歙县围绕“山水村夜”,结合“一城一江,一山一乡”,大力实施“百景”提升工程,以“五微”理念,因地制宜打造“歙”美五小园,云巅、山场、江畔、田园、村落五大场景逐一铺陈。
这里爱旧却不守旧,紧贴着时代脉搏,鲜活而有力地跳动着生机。在“徽文化·大地艺术季”农文旅品牌的加持下,卖花渔、许村、九砂、阳产……村落悉数聚拢,再逐个长出自己的面貌。青山碧水“养眼”,蓝天清风“养肺”、诗意栖居“养心”,四方人们怀着对徽州的怀想而来,耽溺在这座没有屋顶的徽文化大地艺术馆里。据悉,2023年以来,歙县共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同比增长530.67%。
除了秀美的山水,歙县还赠以人们丰裕的生活和纯粹的快乐。晨起暮间,总是有着属于小吃的袅袅炊烟在升起,由此,每段市井人生都在这里被妥善安置。
何以为歙县,故此为歙县。(顾雪菲)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