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安徽 > 正文

合肥政务“双子楼”有了能效提升新方案

2023-09-05 19:27:42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江亚萍   

安徽财经网讯: 9月5日,经过两个多月试运行,合肥市政务中心综合楼能源优化项目正式投运。这是安徽省最大体量政府能源托管项目,预计未来“双子楼”年均综合节能率将达15%以上。

绿色照明、冷热源机房、雨水回用……

据了解,合肥市政务综合楼于2005年建设完成,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是政府服务群众重要窗口之一。由于建成时间较长,这里整体能耗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缺少节能新技术应用和现代化能源管理系统。了解这一情况后,合肥市政务综合楼管理单位和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国网安徽综合能源公司深度对接,经过全面现场勘察,为合肥市政务中心综合楼“量身定制”一套综合能效管理新方案。

据国网安徽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主管朱劲波介绍,方案秉承节约费用原则,采用国内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新建或改造了合肥市政务综合楼的绿色照明、冷热源机房、空调末端、雨水回用、高效绿化灌溉等系统,同时对变电站无人值守、气象站等系统进行优化,几乎涵盖所有用能环节。

2022年9月,在不影响正常办公服务基础上,合肥市政务综合楼能源系统改造工程正式启动。2023年6月底完成改造并进入试运行阶段。9月5日,经过两个多月试运行期间和不断优化调整,合肥市政务综合楼能源优化项目正式投运。

预计平均每年制冷、制热节能率达10%以上

“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的用电是建筑能耗‘重中之重’,占比达整个楼宇总用电量的近四成,本次改造主要把握这一环节进行提升。”据国网合肥供电公司能源服务技术中心张相宇班长介绍,他们对合肥市政务综合楼的冷冻泵、冷却泵、空调循环水泵等进行变频控制改造,增加温度压力传感器等设备,搭建自动调节系统。

“改造后,空调系统可根据室内外气候、负荷等变化情况进行自动优化调整,降低不必要能源消耗,预计平均每年制冷、制热节能率达10%以上,收效明显!”张相宇说。

据张相宇介绍,本次改造运用的节能技术和新设备还有很多。以照明系统为例,合肥市政务综合楼约两万只照明灯具全部更换为能耗更低、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的LED光源,每年预计节约用电量将达60万千瓦时左右。新雨水回收系统可收集并过滤日常降雨,经消毒处理后,满足合肥市政务综合楼环道区域室外绿化、园林景观的喷管需求,预计年均节约用水达7000立方米以上。

在位于合肥政务综合楼的一层,新设立的合肥市公共机构节能中心内,一张大屏幕上清晰的显示着合肥政务综合楼的实时用能情况、碳排放强度、区域能耗排名等数值。“这就是我们新建立的智慧建筑综合能效管控平台,它对整个楼宇水、电、气等全环节用能情况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定期数据采集和归纳分析,及时掌握能耗变化水平,同时也保障了更安全平稳电力供应。”张相宇说。

经测算,改造后的合肥市政务综合楼年均综合节能率将达15%以上。其中,每年预计可节约用电量257.2万千瓦时,节约蒸汽用量2049.22吨,节约用水量7603.2立方米,减少标准煤551.26吨,总体节约能源费用达200万元以上。

为60多家企业量身打造节能方案

近年来,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全力服务合肥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聚焦乡村电气化、交通运输等六大重点领域实施能效管理,为全社会提供“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2019年3月以来,合肥供电公司先后与60多家企业签订综合能源服务合同,为企业量身打造节能方案。

2020年1月,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和合肥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政企合作模式下加速合肥智慧城市建设。2020年12月24日,安徽省首个城市能源大数据中心——合肥市能源大数据中心揭牌。

当前,合肥市能源大数据中心累计接入全市2.7万高压客户的水、电、气、热等用能信息超3000万条。中心应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分析企业、政府和普通客户的用能习惯,并为其提供差异化服务;每天不间断对全市48家重点能耗企业、70家环保监测企业开展双控管理,实现城市能耗总量和强度“双降”。

“智慧能源平台有效提升了合肥全市能耗管理水平和优质电力服务水平,服务广大企业来肥落地及时‘用上电、用好电’。”据合肥供电公司三级职员李文芳介绍,通过智慧能源平台,他们将实时掌握用户自管配电房设备运行情况,第一时间发现故障异常并做好故障消缺。每月向客户提供全面能效分析,提供专业解决方案,降低用能成本,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李岩 记者 祝亮)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