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您的位置: 首页 > 安徽 > 正文

安徽:预计今年严重伏秋连旱的可能性不大

2023-03-23 19:21:57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江亚萍   

安徽财经网讯:今年3月23日是第63个世界气象日,主题为“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宣传这个主题,目的就是让社会公众深刻认识天气、气候与水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息息相关,一方面让大家进一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另一方面是让我们提高如何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好气候资源和水资源的意识。当天,安徽省气象专家就近期公众关注的气象热点问题进行了回答。

去年全年累计增加人工降水约19.13亿吨

问题一:近年来在合理利用水资源上,气象部门发挥了哪些作用?我省境内的淮河长江两大水系,气象部门将如何开展相应工作?

省气象专家:我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结构性、季节性紧缺。人工影响天气是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手段之一。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可以提高降水效率,尤其是在降水量偏少的地区,开展常态化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可以让更多的空中云水变成地面降水。目前我省已形成完整的省市县三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作业服务能力全省全覆盖。以2022年为例,全省气象部门共开展飞机增雨作业64架次,航时205小时15分钟,播撒焰条1218根、液氮128升;组织全省16市的90县(区、市)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1699点次,发射火箭弹2303枚,燃烧焰条1941根,发射燃气炮9986发,作业量历史同期第一,全年累计增加降水约19.13亿吨。对于降水资源的利用,一方面要加强对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也要让降下来的水留得住,用得好。近年来省气象局通过持续增加对预报技术研发的投入,同时加快提升预报员队伍整体素质,实现了降水预报水平稳步提升,晴雨预报准确率约90%,为水库水资源利用提供准确的气象服务信息。

针对淮河长江两大水系,安徽省气象局开展了专业流域气象服务工作,对防汛需求较重的河流、湖泊(水库)细化单元,明确主体责任,强化基于精细化预报预警和上下游联动的防御调度联动。发展基于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流域面雨量精细化集成预报技术,形成实况、临近、中短期等多种流域产品,为各级政府及水文局、应急厅等相关防汛抗旱部门开展决策气象服务。

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前需及早做好气候可行性论证

问题二:从天气、气候角度谈谈引江济淮等重大工程项目代代相传的意义?

省气象专家:我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量分布不均,具有北少南多,平原丘陵少、山区多的特征,年降水量北部最少地区仅750毫米,南部最多地区1800毫米。引江济淮工程的建设实施,对缓解我省水资源不平衡,保障城乡供水、灌溉补水,改善巢湖和淮河水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暴雨洪涝、台风和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发生概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在规划和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之前及早做好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对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应对气候变化将起到重要作用。

气候可行性论证是指在规划和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之前,从气候学的角度出发,对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分析、评估活动。气候可行性论证的专业性很强,是影响工程安全设计和合理投资的基础性工作,由于投资方或项目建设单位往往很难了解其中的技术、隐患和投资风险,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重视和引导。

近十年来,安徽省气象局积极拓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领域,先后组织完成了开发区以及风能、太阳能、核电、机场等20类200多项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有效减少了气象灾害风险。在工程建设中综合考虑了“开发项目本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灾害发生后救灾恢复”两者之间的成本平衡,充分发挥了气象“避害”和“趋利”作用,提升了气象灾害防御、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服务保障效益。

预计今年出现严重伏秋连旱的可能性不大

问题三:2022年,安徽省出现罕见高温和夏秋冬连旱,二者有没有关联?以后,这样的情况会否经常发生?综合目前的气象资料来看,2023年的气候情况怎样?

省气象专家:造成2022年夏季高温和夏秋连旱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的持续异常,特别是全球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面积偏大,夏季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打通形成高压带,我省在强盛的高压控制下,长时间高温少雨,造成严重干旱。除了大气环流异常这一直接原因以外,从2020年下半年发展起来的拉尼娜事件在2022年夏季再次加强,它通过加强沃克环流和哈德莱环流,使得东亚夏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增强,是大气环流出现异常的重要因素。夏季,高温、干旱两种气象灾害往往同时发生,这样的年份比较多,如1978年、1994年、2013年、2017年。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未来随着全球变暖,洪涝、干旱和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这是气候长时间的变化趋势,但并不意味着每一年都会出现高温、干旱,还要根据每年海洋、大气环流等特征具体判断。今年的情况和去年有所不同,根据目前资料分析,拉尼娜事件将持续衰减,在春季减弱为正常状态,夏季不会导致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并长期控制我省,因此出现2022年那样严重的伏秋连旱的可能性不大。由于目前离夏季还比较远,我们将根据最新资料滚动提供预测信息。

春季没有“缩水”,但和夏季携手大幅提前

问题四:公众普遍感觉,安徽冬天过了就是夏天,春天越来越短暂了,那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安徽的气候有没有发生一些变化?结合今年“代代向未来”的主题可以呼吁大家做些什么呢?

省气象专家:根据国家标准,当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大于10℃判定进入春季,大于22℃判定进入夏季。从气候平均来看,我省春季和秋季较短,约2个月;夏季和冬季较长,约4个月。在气候变化背景下,21世纪以来我省入春日期明显提前,但由于入夏日期也明显提前,而且入春、入夏提前天数相当,春季长度没有明显变化,因此从长期看,我省春季没有明显缩短。

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天气气候水 代代向未来”。天气、气候、水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人类的未来发展。呼吁社会大众关注气候变化、水资源保护,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保护的行动中来,共同建设更有力量、更加安全、更为美好的蓝色地球。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减缓气候变化是要积极打造绿色低碳社会,有效控制和减少人类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缓解并阻止气候变化的发生。主要途径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效、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等。适应气候变化是基于气候变化已经发生,需要主动采取行动,增强自身的各种能力去更好适应这一变化,从而降低气候变化对生命、财产以及健康带来的各种影响和损失。这些行动包括节水灌溉、退耕还林、保护滨海湿地、建设海绵城市、加强气候监测预警等。

正在研发花期、云海、日出、雪景等典型气象景观预报

问题五:气象预报越精准,可以助力百姓生活越有品质,在安排出行、旅游时,比如观赏彩虹、日出、雾凇、云海,也可以根据精准预报。请问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这样的功能吗?哪些景区可以实现吗?如果不能是什么原因?

省气象专家:近年来我省气象预报精准化水平稳步提升,临近预报时空分辨率精细到10分钟、1公里,24小时预报时空分辨率达1小时、3公里,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约90%,温度预报准确率为85%左右。

为满足公众对优质气象旅游资源的需求,气象部门开展了花期、云海、日出、雪景等典型气象景观预报技术研发,为我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气象保障服务,并为长三角区域各省旅游气象业务发展提供支持。安徽省气象局2021起开展“发现气象之美 丰富旅游资源”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征集活动,目前已助力歙县坡山村、黟县塔川、岳西彩虹瀑布等3个景区入选全国首批“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现在春季来临,赏花旅游成为最近公众出行的热点,我们适时推出了系列花期预报产品,还开发了黄山云海、日出日落概率预报、雾凇和雪景预报,通过微博等媒体及时向公众发布,为公众旅游出行提供指导。其他景区由于缺乏长期的气象景观观测资料,尚未开展气象景观预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正在进行基于图像智能识别的气象景观观测技术研究,技术成熟后可以对云海等景观实现连续自动观测和智能识别,更好地为公众旅游、出行提供依据。         (吴然 王兵 记者 祝亮 )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