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宣城 > 正文

十年,宣城市教体局深化教育体育改革铸就民生福祉

2022-09-11 09:21:46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曹开发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程跃云 记者曹开发)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十年来,宣城市全市教体系统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体育强市的目标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体育方针,深化教育体育改革,奋力谱写教体事业发展新篇章。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98所,在校学生34.99万人、专任教师2.49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7.75%、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义务教育巩固率101.2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0.03%,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5年,宣城市成为全国学习型城市第三批成员单位。2016年底全市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覆盖,提前4年完成目标任务。宁国市、宣州区先后获全省“教育强县”称号。2021年,绩溪县全省首批创成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县。市教体局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称号。

这十年,宣城坚持优先发展,着力下好教育保障“先手棋”

一是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投入由2012年的27.16亿元增至2021年的43.42亿元,增幅59.87%。2012年至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投入共计378.54亿元。二是持续加快学校建设。全市新建公办幼儿园165所、改扩建224所,新增学位5.4万余个;建设中小学57所,增加学位9万余个。中心城区在连续实施三个《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制定《宣城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2020-2030年)》,到2030年,中心城区学校保有量196所、学位保有量17万余个,其中新增学校 76所。在满足中心城区2030年需求的基础上还能为2035年的需求留有一定空间。三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全市中小学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成率、班级多媒体建成率均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带宽达200M及以上。7个县市区均建成教育专网,建有录播教室131间,校园电视台7间、数字化实验室23间、创新实验室19间。2021年,启动智慧学校建设达标提升项目,投资总额3.58亿。全市共建设乡村智慧学校79所,教学点智慧学校19所,城镇智慧学校177所,实现了全市公办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智慧课堂等先进教学方式应用步入常态化阶段。市级智慧教育云平台已上线,并在全省率先入驻“皖事通”,为全市广大师生提供教育公共服务。该市教育信息化已步入全省前列。

这十年,宣城聚焦立德树人,牢固树立德育为先“风向标”

全市现有全国文明校园4所、省文明校园8所,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10所、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1个。5所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11所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特色学校,5所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在国内首创小学生综合素质信息化教育评价平台“宣城市未成年人美德在线”,2016年被评为安徽省宣传文化思想创新优秀范例,《中国教育报》《安徽青年报》和安徽电视台专题报道。《宣城市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汇报》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案例。2017年全市荣获“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称号。

这十年,宣城补齐事业短板,全力奏响协调发展“交响曲”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一是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22年,全市普惠园覆盖率83.08%,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0.02%,较2012年均大幅度增长。二是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9年建立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从2022年春季学期起,全市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和普惠民办园补助标准翻番,公办园提高到不低于1000元/生·年,普惠性民办园提高到不低于400元/生·年,所需资金纳入同级财政公共预算给予保障,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三是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深化改革。宁国市2016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安徽省唯一)。全市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实施民办公助、公建民营办园体制改革,落实用地、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其快速发展。四是实施幼儿园“民转公”。2022年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将10所条件成熟的民办园转为公办园,每园派驻5名以上优秀公办园教师进行管理和充实师资。五是全面实施幼儿园延时服务。今年秋季学期起,实施“安心托幼行动”,全市396所公民办幼儿园将全面实行延时服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优化乡村学校布局。主动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通过“建、撤、并、保”等举措及时调整乡村学校布局规划。“十三五”期间整体搬迁重建9所乡村学校;撤销24所过于分散的乡村初中、小学和教学点;将人口较少的乡镇(社区)初中、小学合并为1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保留一批必要的乡村教学点。二是提升城乡学校办学条件。2014年-2020年,投入资金8.8亿元,实施“全面改薄”和“能力提升”两大工程,全市农村学校硬件条件普遍高于当地其他公用设施。三是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组建中小学教育集团13个,覆盖教师3600余人、学生4.1万余人。郎溪县、旌德县率先实现县域教育集团全覆盖,城乡学校、教师协同发展,实现“一扩一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省教育厅作为典型案例予以推广。四是全面落实“双减”工作。2021年秋季以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作业管理、考试管理等11项监测指标全部达到100%;282所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至14所,压减率95.04%。

——普通高中提质发展。一是省级示范普通高中县域全覆盖。全市7个县市区现有普通高中 20所,其中省级示范普通高中8所,在校学生占比59.7%。专任教师2984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2人、副高级教师856名;特级教师12人;享受市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64人,市级骨干教师122人。二是县中办学条件快速提升。2017年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11所高中学校项目建设任务于2020年4月底提前完成。三是多样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健全完善普通高中自主招生、特长生、分解指标生等多元化录取方式,6所普通高中积极推进艺体特色课程、特色班分层教学建设,多样化特色发展成效明显。宣城中学打造“皖南名校”工程,学校学科竞赛成绩近两年跃居全省前列。四是扎实推进新高考改革。围绕普通高中新教材、新课标、新要求,分层分类组织培训、强化研修,确保新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创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4所、国家级重点1所、省级示范5所,质量提升工程省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6所。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有14类64个专业158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全市主导产业。安徽中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7个企业入选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该市选手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获得奖牌35枚,其中金牌4枚。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加全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口招生考试录取率稳定在20%左右,录取比例连续十年位居全省前列。全市7所学校通过安徽省合格中等职业学校(B类)评估,1所学校被认定为安徽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A类),中职办学条件达标工作位列全省前六,被省政府表彰为“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明显市”。今年4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来我市进行职业教育法修订调研,充分肯定了市职业教育发展成果。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创办,填补了该市无本科院校的空白,使宣城市一步跨入安徽省除合肥市以外唯一拥有“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城市,本科生招生规模每年稳定在2500名左右。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已被列入“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培育单位。

这十年,宣城紧盯重点任务,坚决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

一是义务教育“一个不少”。紧盯“义务教育有保障”核心指标,扎实开展控辍保学工作,每年组织开展学生返校排查和控辍保学台账核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无因疫因灾因贫失学辍学情况。二是办学条件“一所不差”。2014-2020年,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投入资金8.8亿元,共维修改造校舍、运动场面积147.4万平方米,图书、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班班通”设备全部达标。三是学生资助“一人不漏”。2012年至2021年,宣城市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和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学生50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 7.07亿元。

这十年,宣城强化教书育人,全面展现教师队伍“新面貌”

一是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连续开展“守教育初心,担育人使命,做师德表率”“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等主体教育活动,正面宣传引导和反面典型教育持续加强,受全国表彰学校集体2个、省级表彰集体4个,受全国表彰教师8人,受省级表彰教师123人次。二是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升。不断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和校(园)长职业化进程,每年市级及以上教师培训均超过2万人次;十年来新补充中小学教师3608人,中小学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达到11476人,占公办中小学专任教师的63%,中高级职称教师成为公办学校骨干力量。三是教师队伍管理改革成效显著。自2017年起,该市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逐步推广“转事权、放人权、给财权”三权统一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特别是今年5月出台《宣城市教育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办法》,为宣城市在教育人才引进、教师培养激励、高校毕业生招聘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遵循和依据。

这十年,宣城完善基础设施,合力按下体育强市“快进键”

一是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设施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建成田径场268个,篮球场馆1080个,足球场240个,乒乓、羽毛球馆28个,游泳场馆26个,全民健身广场49个,健身路径128条,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8个,实现795个农村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市县多品”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常态化,小型活动经常化,大型活动规模化,品牌活动示范化的全民健身格局已初步形成。成功举办全市第一、二届、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参赛人数超8000人。每年开展市、县、乡、村全民健身体育活动2000余场,直接参与人次达30万,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达105万人。体育社团发展迅速,全市成立体育单项协会168个,培训在线社会体育指导员8000余人。全市6个协会分获国家、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市老体协获安徽省唯一5A级体育协会认定。

二是竞技体育成果丰硕。省运会金牌数由省十二运会的26.5枚增加到省十四运会的65.7枚,金牌榜的位次由省十二运会的第14位上升到省十四运会的第9位。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承办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2016年承办世界男子排球联赛(中国站)比赛,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全程直播。2017年承办第23届亚洲山地自行车锦标赛暨第9届亚洲青年山地自行车锦标赛。2017年宣城市被省体育局命名为创建体育强市示范市,2018年、2019年、2021年体育强市考核位列全省前列,并获得“优秀”等次。市体校被省体育局命名为安徽省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21年市橄榄球运动员吴娟参加第32届奥运会女子橄榄球比赛获得第七名(历史最好成绩),参加全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女子橄榄球比赛获得冠军。市空手道运动员王志伟参加全国第十三届运动会和全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均获得冠军。

三是体育产业不断壮大。全市各类体育产业企业200多家,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4个,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汽车自驾游运动营地2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6个, 省级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体育特色小镇1个,省级体育生态公园2个,省级房车露营地2个,市级体育产业基地37个。其中“徽杭古道”连续10年获全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皖南川藏线”连续2年获全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安徽唯一。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