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皖美·安徽 > 正文

滁州定远:发展富民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2022-06-20 14:47:02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网   编辑:田双   

滁州市定远县范岗乡范岗村驻村工作队作为第八批乡村振兴工作队驻村以来,牢牢树立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思路,积极培育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大力推动全省面积最大的千亩芦笋种植基地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保障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因地制宜开启“芦笋”致富路

范岗村位定远县城北部9公里处,地处江淮分水岭,属丘陵山区,缺水易旱,村总面积约15.6平方公里,村内耕地面积9300余亩,山地面积约150余亩,下辖24个自然庄,19个村民组,共有879户3237人,党员102人,年人均纯收入15480元左右。芦笋既耐寒、耐热又比较耐旱,是世界公认十大健康蔬菜之王之首,也是食药同源的绿色健康食品,在我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之上,种植芦笋产业链长,附加值高。

近年来,范岗村突出党建引领,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完善配套基础,立足范岗乡具有芦笋种植适宜的自然条件和充裕的劳动力资源的实际,2021年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千亩芦笋种植项目,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为进一步延伸芦笋产业链,把芦笋高附加值留在当地,把芦笋做成全国知名品牌,提高企业带动致富作用,范岗村在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带领下,成立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书记双重帮办服务机制,集中力量解决一村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深加工和销售难题,为芦笋种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芦笋种植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促使该项目迅速落地生产。目前,千亩芦笋种植及加工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并取得收益,芦笋种植基地现已掌握包括保鲜、速冻、脱水、罐头、茶叶、药用等技术,初步具备了芦笋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项目投入500余万元,种植芦笋400余亩,每年支付农户土地流转费约20余万元。

据了解,芦笋1次种植可采收15年。2021年亩产约1000斤,收入约8000元。2022年预计亩产3000斤,3-15年进入丰产期,年均亩产4000斤以上,预计收入18000元以上,净收入约10000元,长年带动约50人就业,其中脱贫户15户20人,每人每月约2000元。范岗乡5个村均与芦笋种植基地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实现了村企合力,2022年拟带动农户种植不少于1000亩芦笋,届时增加各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预计5年时间采取“基地+农户”模式完成二期、三期种植,将面积扩大到1万亩。产品主要在合肥、杭州、武汉等一线城市销售,且历年供不应求。

“党建+”模式 深耕芦笋产业链

“党建+人才”提升质量。驻村工作队将与芦笋种植基地一道集中人才力量主攻芦笋速成、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研究、新产品研发等领域,不断释放人才与科技价值。积极协调引进荣获国家科技一等奖尹洪修教授为项目技术顾问,尹洪修教授具有丰富的良种引进、选用与芦笋速成、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经验,现场有安农大毕业生刘栓柱的驻场指导,实现当年种植当年见效,依托河南农业大学、江苏淮海芦笋研究所等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芦笋种苗培育、根系壮大、冷冻储藏中的问题,芦笋种植基地已掌握包括保鲜、速冻、脱水、罐头、茶叶、药用等技术。并积极对接安徽农业大学园艺系专家教授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强大的人才力量促进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党建+产业”促进增效。采取“支部+党员+村民”方式,组织党员带头与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积极化解用地矛盾和纠纷,整合村民流转闲置土地,使村民获土地租金收入,提高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范岗乡5个村均与企业签订合作意向协议,通过设立党员责任田的形式,以支部的“信誉度”作为担保,带动村民共同发展芦笋产业。统一种植保险,降低种植风险,以合作社名义参加自然灾害险和目标价格险,种植户每亩出50元或200元(财政分别补贴250元和200元),最高可获得5000元、7000元的风险赔付,消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2021年12月10日,定远县党建引领三比三看现场会在范岗村芦笋种植基地召开,当地农民告诉县委书记邹军,土地流转后每亩一年可收入360元,在芦笋种植基地做工一天还能赚150元。

同时,以实现“富村强企、村企共赢”为目标,流转土地租赁给企业,再组织村民到芦笋种植基地务工,既富民又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利用企业先进的技术、充足的市场要素,采取最低价订单式收购村民种植的芦笋,保证村民“旱涝保收”。同时利用闲置钢构大棚租赁给企业进行新种育苗,可增加村集体经济2万元。考虑前期芦笋每亩成本达7000元,企业前期免费提供种苗,代农户销售后予以支付种苗成本。芦笋种植项目二期将带动农户移栽10000亩,采取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订单最低保护价格回收模式,采收后由企业进行芦笋深加工。

积极改善浇灌设施,提高芦笋种植面积和产量,积极争取农业浇灌设施项目,累计投资100万元,增加和恢复水浇地面积1000亩,铺设地下管道、修建泵站、实施节水喷灌,解决旱天没有淋头雨,芦笋减产等问题。加强道路硬化,形成整体效益,争取600万元乡村道路资金,进一步做好道路硬化,先后在芦笋种植基地四周建设水泥路近3公里和过水涵洞1座,既方便芦笋种植基地开展机械种植,又方便周围群众生产生活。建冷库及时收储,提升产品效益,每到采摘季节(3月下旬10上旬),芦笋种植基地每天都是在田间地头,现摘现称现结算,量大容易造成互相压价,不利于持久发展。为方便村民采摘下的鲜芦笋,及时进入地头冷藏库。芦笋种植基地投资300万元修建400立方米冷库1座,解决了鲜芦笋集中采摘怕高温,蒸后怕遇雨,晾晒怕阴天的难题,提升了产品品质和收益。

范岗村还充分利用当前乡村振兴大环境下各类政策支持,依托项目山水田园环境与农业资源,以芦笋种植产业为主导产业,结合定城近郊区位、中国汽车试验场、范岗飞机场、江淮风水岭风景廊道等资源,推进农业与生态旅游、国防教育等深度融合。草梅种植,悦馨火龙果种植家庭农场等一批采摘观光、农时体验与泉坞山、泉坞洞、范岗机场、中国汽车试验场连成一线,形成时令种植和国防教育全国独有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国防教育现场。已经形成以芦笋为媒的乡村旅游点5个,拓宽了产品类别和市场空间,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

特色发展齐并进 强村富民谱新篇

党建引领推动发展。把夯实农村党组织同推动乡村振兴、富民强村有机结合,确保农村党组织始终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选优配强驻村干部,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头营造担当作为的干事创业氛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坚持需求导向,着眼乡村建设需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有针对的引进不同类型人才。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培训各行业中热爱“三农”优秀人才,特别是农村年青党员,培养新农民人才队伍,为各类实用人才提供干事创业舞台,使其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确保其有用武之地。

村企联建促进发展。根据本地实际,创办农业支柱产业、领办合作社等方式推动集体经济由“有”向“优”发展。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对村集体机动地、集体林地、长期撂荒承包地等资源,通过自主经营、量化入股、租赁投资等方式进行盘活利用。同时,紧盯乡村旅游、产业营销、集体经济发展等重点环节,积极兴办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发展自身特色道路,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统筹资源融合发展。立足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采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方式,实现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布局集中、规划科学,结合直销配送、农商对接、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模式,不断提高特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真正让产业串珠成链,构建农村经济新业态,实现富民强村。比如通过整合芦笋、草莓、火龙果种植、红塘埂特色餐饮、老物件展示等优势资源,实行“芦笋种植基地+农户”经营方式,集中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芦笋、草莓、火龙果等特色种植业,实现“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形成范岗乡美丽乡村建设典范。

下一步,范岗乡范岗村将以持续壮大芦笋产业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以做大做强芦笋产业链为目标,以农民增收致富为导向,统筹农业农村资源,努力把芦笋产业打造成范岗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作者:定远县范岗乡范岗村驻村工作队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