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大的贡献。许多城市,依水而生,依水而兴。
运河汤汤,水韵悠悠。纵横的人工水道,在隋唐时期有一条被南北贯通,北至涿郡( 今北京 ),南至余杭 ( 今杭州 ),这就是隋唐大运河。
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段重要的一段,全长650公里。它流经安徽境内的淮北市濉溪县、宿州市区、灵璧县、泗县,全长约180公里。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180公里的清波只剩下泗县28.1公里、具有原始历史风貌的水道,成了一扇展示历史的静态窗口。
2014年,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泗县段的历史价值弥足珍贵。今天,沿泗县大运河景观亭蜿蜒而下,两岸芦苇、柳树飘摇,烟波浩渺, “隋堤烟柳、汴水晴波” 恍然可见。
“水韵泗州 运河名城”, 泗县正在发力打造这一城市品牌。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白墙黑瓦、单檐歇山顶,整体建筑风格呈隋唐风韵,其中镇水神兽等古运河文物,彰显古泗州深厚的文化积淀。
还可以去运河人家园林景区、泗县运河小镇、古汴廊桥、运河遗址公园、清水湾公园等地走一走,感受水韵泗州的意境。
运河同样影响到其他文化形态。“喝不够的家乡水,听不够的拉魂腔”,泗州戏就是依河而生,有的戏文甚至与运河相关。
灵璧县因盛产灵璧石而名。历史上,大运河从这里流过。2021年8月,凤山大道运河遗址发掘。
“汴水情,汴水美,宿州要腾飞。梨花香,国画粹,灵泗放光辉……”这是歌曲《汴水情》的歌词。
汴水,在宿州当地又称古汴河,指的就是通济渠。通济渠贯通后,埇桥成为“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的重镇。1987年,在进行市政建设时,埇桥遗址在宿城大隅口西侧被发现。
走进宿州博物馆,同样可以感受大运河的往昔,这里不仅收藏着运河考古中发掘出来的沉船、瓷器、玉器等,还以科技手段再现了当初运河码头的繁华。
博物馆内,还展示了一块唐代蕲县界碑,虽然有些残缺,但留下的文字证实了当时的埇桥是南北陆路和运河的交汇点。
古汴河引黄河水为源,因为水中含有大量泥沙,逐渐成为一条地上河。到了南宋末年,河道基本被湮没废弃。
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的柳孜,古称“柳江口”。
时间回溯到1999年春夏之交。在公路拓宽改建中,有了惊喜发现。经过几十个日夜发掘,专家们的预言得到证实:一座沿运河南岸东西走向顺河而建的石造码头展现在人们面前。
2021年,又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两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唐宋时期的河道、河堤、石筑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8艘木质沉船及大批陶瓷器等文物,印证了这块土地昔日的繁华。
透过柳孜出土的文物遗存,我们不难感受到当年运河岸边的风土人情。隋堤垂柳、拱桥路人,街头熙熙攘攘、叫卖声不绝于耳。
回望历史,这些场景让人流连。大运河柳孜文化园应运而生。
历史上,淮北一度以产煤而兴。
今日的淮北,南湖碧波荡漾,隋唐大运河古镇灯影璀璨。
依托运河文化和南湖湿地景观资源建设的隋唐运河古镇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其以隋唐时期民居古建筑风格为基调,以运河文化为核心。亭台水榭、光影叠彩,古色古香的传统古建筑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尤其是夜晚,人来人往,网红、直播,演绎出现代而时尚的生活气息。
千年岁月流转,古风余韵依旧。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在历史与现实中流淌,用独特的形态诉说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