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精神

2022-08-02 10:27:42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杨蕊   

中国文明史,自伏羲神农始,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老、墨百家争鸣,于哲学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论。中国先哲追求“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自然和谐”。中国先哲所认识的宇宙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

孔子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后世还认为,自然所呈现出的不仅是静默的美感,有时竟流露出耐人寻味的人情来:“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见春生。”中国先哲把人生看成纯美的大和境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体天地之美以达万物之理,是这样的一种哲学观。方东美先生视“儒、道、墨三宗之和会,为中国哲学的高妙处”,认为中国道德的根源是对于生命价值的积极肯定。

古代先哲们普遍地对自然表现出敬畏和尊崇的态度。《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道德经》中同样表达出顺应自然的思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墨家的看法亦复如是:“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 故圣王法之。”孔夫子主张仁爱、忠恕之道,主张“仁者爱人”“推己及人”, 又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老子提倡慈惠,“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墨子之兼爱则与之殊途而同归,名异而实同:“天之所欲则为之,天之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论语》中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我、毋固”则类同于老子所说的“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又有些“圣人皆孩之”的意旨,最终海纳百川,大体趋同。

先秦诸子们试图阐释各自学派对社会治理的看法。儒家所构建的理想社会,在《礼运·大同篇》中一览无遗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中国传统的很多优秀价值在新时代依然值得发扬和提倡,我们要认真继承好祖宗留下的无价之宝。安徽合肥 洪晨升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读书是你一生的福气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