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汪村东横自然村的200余亩晚稻迎来丰收,现场收割机正在进行机械化作业。
这片金黄稻田的“前身”,是一块因闲置而杂草丛生的撂荒地。近年来,徽州区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索整治与发展相结合的新模式,使得这块曾经无人问津的撂荒地,重新迎来丰收的喜悦。
“从目前已收割的地块看,平均亩产可达到400公斤左右。”看着黄澄澄、沉甸甸的稻穗,农场负责人叶东林说,面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政府修建灌溉渠还送来抽水机抗旱保粮,才有了现在的丰收。
“冬季,也不能让田荒着。”面对如今喜获丰收的抛荒地,叶东林有了新打算,这一季水稻收获后,农场计划将这片田全部种上优质油菜。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也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积极推进耕地“非粮化”及土地撂荒问题整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守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以来,徽州区通过“村集体流转土地经营+大户承包种植经营+农户资产入股分红收益”、“经营主体流转+农户资产入股分红收益”、“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和“鼓励农户复耕复种”等模式,已整治撂荒地面积602.54亩,整治率100%。自2020年以来累计整治撂荒地面积2230.5亩,曾经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如今稻浪滚滚,机器轰鸣,满是稻香。(吴雯雯、晏海峰)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