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黄山 > 正文

黄山市屯溪区:他们用情怀让“板龙”又起舞

2022-09-16 23:02:14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施亚磊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徐雅娜 任俊翔 施亚磊)中秋佳节,黄山市屯溪老街上舞动的140多米长的板龙着实让市民和游客大开眼界。沉寂40多年、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新江板龙”在全村村民的期盼中“重现”,这一场久违欢腾的背后,是新江村党支部书记姚金成的决心、更是严银涵、朱足以及更多人的付出。

9月14日上午,记者在新江村看到,今年已89岁高龄的朱足中气十足地和村党支部书记姚金成以及退休干部严银涵,指出板龙龙头所需要修改的地方。据了解,新江板龙始于清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寓意平安祥和,风调雨顺。然而延续百年的舞龙传统,在上世纪70年代中断至今。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70年代末那次恢复,严银涵也是全程参与,一说起这事,她便激动地说个不停。“上次的板龙的恢复,我是全程参与的,从挖掘、扎型、描画……一切都历历在目,上街踩街的景象也是相当震撼。”退休干部严银涵兴奋地说。

“我很小的时候,就看着父辈们抬龙,可以说从小就是跟着龙一路走过来的。”和严银涵同样激动的还有新江村党支部书记姚金成,他告诉记者,从小就跟在父辈身旁,看着他们舞龙,这条龙的身影一直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么多年来,恢复板龙更成了他从小到大的心愿。“现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文化很重视,想恢复这个板龙的心愿就越来越强烈了,然后我就和村两委商量,找了相关知情的老人,就是心里想一定要把它恢复起来。”

在一个偶然的交谈中,姚金成、严银涵、朱足一拍即合,恢复板龙就此拉开序幕。白天他们走访村里的老人了解情况,晚上他们研究仗鼓的打法,老人们凭着儿时的零星记忆,一点点将板龙恢复出来。

今年已经89岁的朱足老人可以说是这次板龙恢复的大功臣。“这条龙的来源,我听父亲说,我太爷爷那个时候就存在的,最早民国36年,公元1947年舞过一次,然后再就是70年代末出现过,然后就失传了,那个时候我年轻小,很喜欢这个东西,没事就跑去看,把这个龙的样子记在心里,真没想到事隔几十年了,这条龙又重现了。”朱足老人说着便双眼满含热泪。“看到这个龙,我心里高兴啊,现在国家一片大好,民族复兴,我开心。”

“非常激动,我也非常愿意,这种事情苦再累我心甘情愿。”严银涵老人手舞足蹈地向记者介绍到,“从扎龙头,画龙,音乐、打鼓……反正我就把我当年所有的记忆全部慢慢的把它恢复,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回忆和享受。”

失传多年的技艺想要重新恢复,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人、财、物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紧缺。“不困难是不存在的,但大家都齐心协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克服困难,所以才能这么顺利的完成这个龙,终于在中秋这个晚上呈现,非常震撼。”严银涵老人捂着胸口深吸了一口气。

“大家都是自发的付出,无私奉献。这两位老人不分白天黑夜来给我们指导,还为我们板龙协会捐了款。我们村干部也都跟着捐,有捐一千、两千的,有捐八千,一万的,后来经过大家的共同的努力,我们的板龙终于制作完成,在这个老街采街的时候可以讲是好好的火了一把。”

中秋当晚,一条长达130米的板龙,由68张板凳连起来,100多名村民,统一穿着大红绸子的中式服装和白球鞋,英姿勃勃地随着锣鼓欢快的节奏起舞。长龙随着音乐节奏在“流动着的清明上河图”中时而翻滚、时而跳跃,柔美中蕴含刚强,气势恢宏,激情四射。

如今在大家共同地努力下,板龙终于重现,让他们和村民的内心非常得开心。“30年前我也抬过,也舞过,很可惜没有保留下来,今年这条龙又恢复,我们大家都很开心,那个场景非常热闹,希望一直保留下去,我们的下一代要传承好。”村民陈跃进。

毕智敏是村民的年轻人,在中秋节那晚,他抬头板龙走在人群里,他告诉记者,从来没有那么激动和自豪过,“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这一条龙重新舞起来,确实很激动。我们不仅仅要接好棒子,还要把这条代表我们新江村人的精神的龙传承好,一代一代传下去。”

在采访的最后严银涵很大声地喊出这句在她心里埋藏多年的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让你热爱,促你传承。”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