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 、掌中安徽讯(杨晓华)“长势旺,苗情好,收成一定不会差!”近日,淮北市濉溪县韩村镇马店村种粮大户周为权来到地里,看着已有二三十厘米高的玉米苗,满脸笑容。
38岁的周为权,身材健壮,皮肤黝黑。别看他年龄不大,却是个地地道道的“田把式”。从最初家中仅有的8亩土地,到如今流转、托管土地1500亩,十年来,周为权的粮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本人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粮食种植大户。而谈起种粮事业,他更是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生意经。
周为权流转土地是从2012年起步的。“当时,我流转了200亩地种粮食。由于从来没种过这么多地,再加上当时机械化程度不高,我感觉十分吃力。”回忆起创业之初的种种磨难,周为权历历在目。最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和自身不懈努力下,周为权的种粮之路走上了正轨。他还在2017年成立了濉溪县周为权家庭农场。如今,这家农场已经成为省级示范农场。
丰收到仓,是种粮人每年最快乐的时候。今年,周为权种植了1500亩“淮麦33”小麦,颗粒饱满,亩产600多公斤,总产近百万公斤,收成很不错。他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起来,“今年小麦一斤价格突破了1.5元,扣除各种成本之后,每亩能挣600元到700元,这还不包括秋粮收益呢!”
在和周为权对话的过程中,记者感受到,他对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了然于胸。
“这是一个种粮人大有可为的时代!一次性补贴、农机补贴、贷款贴息、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让我们干劲十足!”谈起支撑自己做大做强的动力,将政策研究得通通透透的周为权娓娓道来。
除了政策扶持外,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也让周为权尝到了甜头。他介绍说,这10年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分工越来越细,让他们这些种粮大户安心种粮,没了后顾之忧,“就拿喷药来说,1500亩地,附近的农机合作社调来两台机子,两天就干完了”。
“一人富,不算富。”在周为权的带动下,马店村及其附近的大李村10年内新增了十几名“种粮大户”。他们一起流转了这两个村一半左右的耕地。值得一提的是,当地一些家中缺少劳动力、长期不在家的农户也找上门,把土地流转给周为权,让他“代运营”。
“我家田地全部托管给周为权了,从种到收,我啥都不用操心,只等卖粮收钱。”马店村村民李满军说。李满军长期在外打工,家里的11亩地无人打理。他主动找到了周为权,心中的烦恼一下子迎刃而解。
“今年响应政策,我也拿出50亩地尝试种植高油酸花生,秋季收成好的话明年再扩大规模。”采访中,周为权告诉记者。
生活富裕的周为权热心公益事业,自掏腰包打机井、购买矸子石垫路、疏通田间地头沟渠。“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局面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周为权自家从事农业生产,也方便了附近的村民。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种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耕、种、管、收,都要耗费很大的精力。“虽然苦点累点,但看到一车车黄澄澄的粮食从地里被拉走送到仓库,我觉得成就感十足,这一切都值得了。”周为权发自肺腑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