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维护着国家生态安全,维系着人民幸福安康,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林长制”的提出是保护林草资源和生态安全的现实需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制度创新和重大举措。
如何助推形成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保护修复林业生态,提升森林质量效益,是淮南市政协今年的重点调研课题。为此,调研组历时数月,围绕林长制实施的方方面面开展了专题调研。
健全林长制考核体系
林长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通过调研发现,林长制成员单位存在协作联动难、机制运行不顺畅的情况,省级对市级考核细则与市级对县级考核细则指标和赋分基本相同,不能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需要进一步健全林长制考核体系。要建立林长制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市林长制办公室要常态化组织开展县区、市直部门林长制年度工作述职评议。同时,将林长制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纳入市级专项奖励,加大正向激励。
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
护林员是森林管护的一线力量,在调研中发现,乡村护林员的管理缺乏制度政策、护林员履职保障不足等问题。调研组建议,建议市林长制办公室牵头制定乡村护林员管理办法,全市每个村(社区)设立一名专职护林员,结合财政情况制定相应乡村护林(草)员管理办法,加强护林员履职管理和保障。同时,加强护林员的培训指导,提高森林资源管护及行政执法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全面推广省林长办林长制巡林平台应用,推进林业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推进城乡造林绿化
推动造林绿化应结合现有国土空间规划,扩展“农田林网”“房前屋后”挖潜空间,扎实开展“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高质量农田林网建设“618”三年提升行动和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河渠湖泊沿岸、农田林网、道路和“四旁”绿化为重点,积极挖掘造林空间。围绕城镇、村庄、道路沿线、水利工程、废弃矿山等,全面提升绿化水平。持续实施道路森林长廊、河湖渠沿岸防护林、城市园林、绿色乡村、农田林网五大建设工程,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加强多元支持体系建设
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林业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财政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外资项目和社会资本等积极投入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强化科技保障,完善林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加大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发展“科技+”“智慧林业”,逐步提高林业智能化建设水平,不断开创淮南市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潘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