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双减令”之前,就有个规范办学行为的规定,如学生每学期举行一次考试,不准给学生排名次,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考核教师。但在常规督导中,还是会发现个别年级组织了期中考试,个别教师还给学生排定了名次,办公桌上随便就能寻觅见,还有教师把考试成绩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只要留意一下就能发现。近两年,随着“双减”措施力度加大,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构建“双减”路径,重复性的作业少了,周末和假期学科类校外培训班停了,师生家长疲惫的感觉缓解了……“双减”成效初见。本人督导的责任校——来安县水口镇武集小学,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创新性,发掘教师潜能,课堂教学上真用功,课后服务真用心,“双减”、“延时”齐发力,真正做到了“双减”不减质量,延时不延负担。
一、教学上真用功
为深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学校向课堂教学要提质增效,向作业设计要科学有效。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控制作业总量,小学1-2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3-6年级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全体教职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自觉促进自我业务能力成长。“双减”政策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对课外阅读是利好的,它解决了阅读时间不足的问题。语文学科穆静娴老师引入课外阅读,提倡阅读课程化,把阅读课分散到每一天,老师既是课程的践行者,也要是课程的开发者。语文学科唐玉老师通过《课外阅读引导单》的方式引领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阅读经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英语学科熊燕老师深度挖掘文本,课堂组织有条不紊,师生高频互动,通过组织讲述英语小故事梳理记忆,提高学生情节意识,落实了英语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数学学科李圣达老师在教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机会。他给学生提供了小组活动记录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角度,并在小组内交流发现规律。在发现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去撕纸、折纸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经历操作,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因为经历了猜测、验证的实践过程,对这一知识,他们记忆深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那些有关学生应用新知能力的培养,基于学科作业总量减少,学校教导处开启了作业设计大单元模式,各科作业有了总体构思、结构,避免了机械性、重复性、繁杂性作业的出现,体现了精练性、能力性与拓展性。
二、服务上真用心
作业总量减少,为了学生课后有去处,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提高技能,也为了不让校外辅导机构钻空子,学校开设了各具特色课后课程,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课。课堂教学严格执行省厅作息时间要求,课后服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足球、篮球、绘画、书法、棋类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极大的提高了课后服务的质量。学生从兴趣到特长,从课程到文化,他们期盼每一次有趣的新课程,他们在一次次课程中收获感悟和成长。学校每周开发出12节特色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打造了一套切合农村小学实际的课程体系。一是以德树人,整合思政课程资源,开发出班队活动课,开启了同学们在班队活动中成长模式,师生密切合作、自我组织、自我成长。二是以智启慧,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深度挖掘学科资源,开发多样化校本课程。三是以运健身,坚持传统与现代交融、竞技与体闲并行,开发出以小足球、小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棋类、趣味体育为代表的体育课程资源。四是以美养心,充分探寻学科课程美育功能,以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诵读、泥塑、剪纸等为载体,整合艺术教育课程资源。五是以劳践行,开展文明班队综合评比,开发劳动基地,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诚实劳动,体现了劳动生活化、生活劳动化。走在武小校园,教空里,操场上、多功能室内、文化墙边,处处活跃着学生的身影。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徜徉在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里,乐此不疲。课堂上,合作,探究,思维碰撞;运动场上,跳跃,奔腾,活力无限。课后服务,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扇窗,自信快乐,收获与提升,让孩子们有了更宽阔的舞台,去发现更优秀的自己,去成就更自信的自己。
“双减”之下,武集小学每位老师更关注孩子的成长,关于孩子的成长环境,个性发展、核心能力、品德情操等方方面面。延时服务,从课上到课下,从学校到家里,从学习到生活,并通过开放日、家校联系卡、班级QQ群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加强了与家长的交流,而家长通过全方位参与,在了解自己的孩子情况同时,也把这份放心传递给了更多的家长,减轻了因课业负担带来的焦虑与烦恼。“双减”“延时”齐发力,武小的明天更美好,武小的孩子更幸福。(来安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第六责任区责任督学 魏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