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各项赛事正在滁州市各大体育场馆紧张激烈进行中,开、闭幕式也将在不久之后举办。作为安徽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竞技水平最高、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综合性运动会,本届省运会进展如何,有哪些看点?日前,记者跟随“走进亭城看省运”采访组一道,到现场为您一探究竟。
7月28日下午4时许,在滁州国际手球馆,高校部武术女子乙组自选南刀项目正在比赛。赛场上,选手们个个动作潇洒,威猛有力。“在赛场上充分展示了训练成果,对于自我是一种突破。”来自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选手郑雨琦说。
本届省运会共设49个大项、1232个小项,其中青少年部设26个大项、769个小项,参赛人数约1.5万人次;群体部设12个大项、74个小项,参赛人数约6000人次;高校部设11个大项、389个小项,参赛人数约1.5万人次,来自省内102所高校。
“相比上届,省十五运大项增加9个,小项增加262个,运动员、裁判员和相关工作人员规模也大幅增加,加之又是首次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办会,可以说本届省运会是史上项目设置最多、参赛高校最多、参赛人数最多、承办难度最大的一届。”滁州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高校部排球、游泳、网球和武术比赛已结束,羽毛球、田径、乒乓球和手球比赛将在8月初至9月4日间举办。篮球、足球和操舞类3项赛事时间待定。群体部广场舞、健身气功、羽毛球、桥牌、国际象棋、围棋6项比赛也已结束。
宏伟美丽的滁州奥体中心,坐落于滁州明湖西岸半岛区域,是本届省运会开闭幕式和城区比赛举办地。作为滁州递向世界的一张城市新名片,滁州奥体中心是一座在设计上既彰显滁州地方特色,又具有国内首创工艺的国际标准体育中心。其以“如意青花锦绣”为设计立意的“一场两馆”,外形如同古代玉器“玉如意”,屋盖相连的场馆如锦绣绸缎般灵动飘逸。今年7月,该项目获得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颁发的第十五届“中国钢结构金奖”(第一批)。
据介绍,滁州市按照“市区为主、市县联动、广泛覆盖”的思路,在全市设置15个比赛场馆,构建起了“1+14”赛事场馆布局。目前已投入45亿元,新建场馆11个、改建完善场馆4个。
主场馆滁州奥体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3.24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7万名观众,竣工验收后,资产已移交给亭城文旅公司,由其负责运营并保障省运会。其他场馆均已建成并满足赛事要求。
“奥体中心项目未来将形成以体育本体产业为核心,以多业态融合为支撑的多元化经营模式。”滁州市亭城文旅相关负责人王清介绍说,室内外设施将用来打造全民休闲健身示范点,体育馆内部不仅可以举行体育比赛,同时可以满足大型文艺汇演,打造成滁州市文化体育表演中心;商业预留区域,将用于打造休闲中心等。
7月29日上午,在明光市体育场,一群人的动作整齐划一,招式如行云流水,身形若出水蛟龙,静中藏动,动中有静,他们是明光市武术协会的太极拳爱好者们。每天,他们迎着朝霞起舞,在运动中收获快乐和健康。另一边,明光钱杆子健身操等具有浓郁滁州地方特色的群众体育项目,更是展现了滁州全民健身运动的丰富多彩。
当好东道主,全民动起来。随着省运会各项赛事的举行,群众参与健身锻炼的热情越发高涨。滁州市建成全民健身设施2651个,城市社区“十五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同时,打造一系列品牌赛事。滁州市快乐健身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建全民健身步道200公里,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10个,建设“口袋体育公园”40个。此外,滁州市还将承办省运会与推进城市建设、开展文明创建有机结合,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为引领,全力提升城市品质。
7月25日下午,省十五运青少年部体操比赛在滁州体育馆完美收官,滁州市体操队夺得2个团体冠军、3个全能冠军、14个单项冠军,收获19金,占金牌总数的一半,位列金牌榜、奖牌榜榜首。而在此之前,7月15日,跨时近一个月的省运会青少年部手球比赛结束,滁州队以全胜战绩包揽男女甲乙丙6个组别冠军,创造了省运会手球比赛成绩历史记录,充分展现了“东方手球之都”的魅力与风采。
为确保比赛安全、精彩,滁州市从严从细做好医疗保障、疫情防控、安全保卫等各项保障工作。在省体育局、省卫健委指导下,专门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制定了“1+N”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方案,全力筑牢疫情防线。同时,统筹安排赛会期间交通、饮食、住宿、安全保障等各项工作,分类制定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服务保障精准到位。
另外,省运会还向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等在滁高校招募2000名青年志愿者,为赛会提供优质高效的礼仪、接待、咨询等服务。(记者 罗宝 通讯员 李凡 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