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流镇红叶村是东至县乡村振兴示范村,是池州市土地规模流转示范村,也是安徽省首批50个“三变”改革典型示范村。该村自2012年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全村60%的土地流转到村里集中对外发包规模经营,其中5000亩形成稻虾综合种养产业,拥有“菊江牌”有机大米和“稻虾乐”生态大米,先后分获省级、国家级金奖、银奖,2019年第18届中国合肥龙虾节上,红叶村还被中国渔业协会淡水龙虾分会授予“安徽省龙虾健康养殖示范基地”荣誉称号。特色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两旺,“菊江牌”有机大米卖到每斤12元。逐渐形成了“资源盘活利用、特色产业带动、村企服务创收、政策项目增收”的“四轮驱动”发展模式让村集体经济收入越滚越大,到2021年底达350万元。
2022年4月17日,东至县委组织部组织全县15个乡镇组织委员,4个“池州名村”培育村、15个“五有名村”创建村党组织书记到东流镇红叶村现场观摩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揭示“密码”做示范。曾有一段时间,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就让人联想到大办乡镇企业的光景,惊恐而规避,这就是没有接地气的掌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密码”。上级要求发展“一镇一品”或“一村一品”就是要求发展路子要因地制宜,适合什么发展什么,培育特色的“土字号”“乡字号”农产品。当年起步的红叶村就下定决心争取到全县土地流转试点村、池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村,好借力打力,借风过河。上级有试点政策、有工作队进村指导,遇到问题随时随地就召开“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会议,在全县率先流转6000多亩土地到村合作社集体统一经营,合同一签10年,早早地实行“小田并大田”行动,农户手握承包经营权证书分红即可。此举还为村里增加公益田269.66亩,仅此一项每年为村带来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这只是其一。其二,手里有田,心中好做大文章。规模经营追求的是合法大效益,红叶村“双招双引”来浙江台州、湖北黄冈及我省潜江等地发展麒麟西瓜、稻虾、稻渔、虾藕、瓜蒌、大棚蔬菜等种养能手驻村落户,承包大片土地,带动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和致富能手,开阔了视野、鼓起了口袋,红叶村现有23家企业(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里在“亲商、安商”的过程中提供社会化服务,赢得了口碑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今年351户村民两次分红达419万元,田租高达每亩703元,实现了集体、村民、企业“三赢”。
展示路经做示范。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如何走?这也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但关健一点是要有适合本村的发展载体。红叶村瞄准了在沃野平畴万亩上做文章,就组织了农机合作社、粮食烘干厂、无人机群植保、土地和水面资源开发承包、小龙虾交易市场、龙虾深加工开发、稻虾米电商线上运营等,单讲农机合作社的历史就很长,红叶人因地处圩区对农机有特别的情怀,1995年安徽省第一台日本进口“洋马牌”CA355型联合收割机就是红叶人袁由理购买的,当年11月16日被《人民日报》报道“粮老大买洋机”并在《东至县志》上有记载。上届党总支书记钱寿祥起步就是个农机人,曾在县农机局的领导下八次带队出省到北方参加跨省农机收割作业。现在村里建起农机大院,免费提供大户停放,一是适应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二是村里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为农机大户和村集体创收增收,既方便了承包大户与村土地流转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的联系又免除了承包大户为机插、机收和管理销售的烦忧。合适的载体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更是产业振兴的基础保障。
昭示谋划做示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告诉我们眼光放长远谋划的重要性,红叶村的一产做得很好,稻虾综合种养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但二产不强,三产不足是短板,目前迫切需要实施稻虾米深加工项目,建设万吨仓储和购置粮食深加工设备,后期着眼七里湖区5个村40000多亩稻虾田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加工销售,按照农业农村部“三品一标”要求,走联盟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在产品增值上实行3:3.5:3.5分配给集体、农户、企业,也得到了红叶村23家企业(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支持并签署了备忘录,村里准备成立股份制公司化运作。在种植管理上还可以实施智慧农业项目,文化旅游研学项目,搞农耕文化开发,有田间稻草人、抓泥鳅、钓龙虾、插秧比赛、田间音乐会等,红叶村和县里舜城新区、投资十多个亿的省里挂牌督办的小七里湖文旅综合开发项目隔河相望,尧东一体化绿色慢道依村而行且正在施工中,人流加便利的交通,促使一二三产快速融合发展,吃绿色的、玩文化的、游原生态的、住田园风光的,这就是红叶人追求的目标。
“一花独放不是春”。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红叶人有责任也有担当将奋斗的成果经验与大家分享以期共同提升,为东至县域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添“财”拱火,越撩越旺。(汪国彪 金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