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探寻望江挑花的内涵,学习和体验当地特色艺术文化,了解其历史和发展过程,加大当地挑花艺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赴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挑花实践小分队”于7月1日来到安庆望江县鸦滩镇望马楼村,开展为期十天的实践活动,感受望江挑花的独特魅力。
寻绝妙挑花工艺,赏千年文化魅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望江挑花是安徽省颇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于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多次被选送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做艺术装饰。
7月1日下午,团队成员来到望江挑花非遗传承中心,在负责人金仲林的带领下参观展馆。望江挑花非遗传承中心以“挑经钻纬”为主题,通过“帅根元挑花艺术”“望江挑花历史文化”“挑花工坊”三大板块,分别展现鸦滩镇望江挑花的艺术之美、底蕴之深和工艺之精,综合展示扎根乡土的艺术魅力,记录和发扬叹为观止的珍贵手工技艺。馆内除了精美的挑花刺绣作品,还有大量刊载相关报道的旧报纸旧书籍。金仲林介绍说:“帅根元老先生一直努力传承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望江挑花。皖江职业技术学校专门开设了挑花课程,由省级传承人汤彩霞执教,让更多人了解挑花,学会挑花。”
千年经纬绣挑花,继承发展遇难题
为进一步了解望江挑花工艺及发展,团队成员跟随金仲林来到望江县县级传承人帅战姣的家中,近距离感受挑花魅力。帅战姣正在制作皖江学校的背包,紧密的针脚,精致的图案令大家连连赞叹。帅战姣拿出绣好的《韩湘子》为大家介绍:“望江挑花不同于十字绣,它的背面整齐,针的走向一致,形成图案。这副《韩湘子》就是双面挑花,正反成趣,这也是望江挑花的特点。”
在与帅战姣的交流中,团队成员发现,由于大家对望江挑花了解较少,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挑花艺术的存在,而且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项古老技艺,这也是如今望江挑花传承面临的主要困境。经过调研,团队成员了解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望江挑花具有很强的地方代表性和美学价值特征,深受社会各界喜爱,但由于其纯手工制作,价值不菲,消费群体有限,这为挑花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薪火相传绽光芒,推陈出新散芬芳
作为孝善之乡,大美望江文化“名片”,望江挑花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应与经济作用。但20世纪50年代以前培养出的挑花能手都已是高龄老人,加上望江当地女青年热衷于外出务工,很少有人愿意学习继承望江挑花这一优秀民间艺术,望江挑花前景堪忧,亟待保护。
近年来为了宣传推介望江挑花,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被现代人接受和赏识,望马楼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推进挑花的市场化、产业化,大力提升挑花品牌的知名度,围绕望江挑花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积极开展挑花作品的收集和展示、传承人培训、挑花元素文艺作品创作、产品销售等工作,在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在发展政策上,今年延续了去年的征集项目,还在原有基础上运用了印染技术,开发了抱枕、丝巾、龙头摆件等新产品,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望马楼村党总支书记、望马楼挑花合作社领导小组组长陈松应这样说道。(程馨怡 李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