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作家陈仓散文集《月光不是光》喜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月光不是光》
从“致我们回不去的故乡”到“头顶三尺是远方,地下三尺是故乡”,昔日的青葱少年陈仓也已穰穰满仓。而深埋于心底的根,是故乡,成就了陈仓的灵魂;飘在头顶的白云,是远方,是父辈的期望,接纳了陈仓的身心。“父亲苦巴巴地把我养大,希望我走出大山,走得越远越好,距离就是我的出息,就是他的成就;距离又是我的乡思,又是他的孤独。”但故乡终究是回不去了,陈仓便想着把根扎在他乡,再造一个新故乡。
陈仓,曾用名陈元喜,陕西丹凤县人,70后诗人、作家,现为《生活周刊》主编。曾参加《诗刊》社第28届青春诗会。
出版作品有诗集《诗上海》《艾的门》《醒神》、八卷本系列小说集“陈仓进城”、长篇小说《后土寺》《止痛药》《预言家》《动物忧伤》、中篇小说集《地下三尺》《上海别录》《再见白素贞》。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散文选刊》等广泛转载,多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等机构评定的文学排行榜,数十次入选各类年度优秀作品集,诗歌十余首入选大学教材或中外文试卷。
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中国星星新诗奖、第三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三毛散文奖、第二届《广州文艺》都市小说双年奖、《小说选刊》(2014—2015)双年奖、2021年度广西文学奖、英国2021年度斯蒂芬·斯彭德(Stephen Spender)翻译诗歌奖,以及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2016年度优秀作家贡献奖等各类文学奖项三十余次。
陈仓的散文集《月光不是光》用七篇大散文串联起对根的回忆:
以浓烈的笔墨沉浸父兄们微薄的生活、对土地的眷恋以及深藏于他们骨子里的智慧与善良;以质朴之心,温暖人性、照亮人心。
《我有一棵树》:“父亲曾经说,他下辈子既不想上天,也不想入地,只想做一棵树。种树是父亲一个人的宗教,他虽为人,却早已经修成了树。”讲述了一个农民、一个村庄和形形色色的树木之间的命运纠葛的故事。
《哥哥的遗产》:19岁的哥哥在危急时刻救了我,“我”活了,他死了。哥哥一条命换来了800块钱的赔偿,当时值16克金子,如今值3克金子。“我”把3克重的哥哥一直储存在心里。
《拯救老父亲》:有人说,一个土农民,多活两年没有意义;有人算笔账,父亲一辈子积攒了六万块钱,为了看病花光了,父亲的一生不就被抵消了吗?医生说,赶紧拉回家准备后事吧。但是,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父亲活着,故乡就是活着的,那片土地就是活着的……
《父亲的风月》:描绘出一个农民父亲进城以后发生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月光不是光》:描写的是进城打工者带着孩子回乡寻根的时候发现,农村变成了一个回不去的故乡的故事。作品反映出脱贫攻坚的征途中,农村的巨大变化给远离故乡、重返故乡的人们带来的心灵的震动。
七篇作品,篇篇催人泪下、句句直戳人心,正如在该书中《我是一棵树》获得三毛散文奖时授奖辞所言:作者以沉郁的笔调,以树写人,借树怀乡,假树喻史,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于社会、历史和人性的多维之思,浸润了极为丰沛的体恤之情,读来令人回味却又不乏感伤。
精彩篇章
作家陈仓与父亲(左)
我爹瞒哄过两件事情,让人听了十分难受。有一次他感冒发烧,躺在床上起不来,想去厨房舀口水喝都动弹不了,想喊叫又喊不出声音。就那么躺了两天,迷迷糊糊之中,也许是该他大难不死,竟然有个疯子撞进了我们家,给我爹递了一碗凉水,又拿着我爹的几块钱,跑到小卖部买了两包饼干,把我爹给救活了。半年之后,我回家过年,别人告诉我说,你们把他一个人放在家里,以后死在家里,烂掉了都没有人晓得。另一次是他抽烟,不小心把一座山给烧着了,在灭火的时候,他的眉毛胡子被烧光了,耳朵几乎被烧焦了,眼睛珠子几乎被烤熟了。他按照治疗伤口的土办法,买了一瓶太白酒,天天用白酒清洗眼睛。大姐几次打电话给我,想让我回去看看,都被他阻止了。我接到的消息仍然是“爹的身体挺好的,每顿可以吃两碗饭呢”。
我大约有二十年没有见过木炭了。我对木炭的想念已经超过了对人的怀念。木炭的香味,木炭的透明,木炭的温暖,木炭永不褪色的痕迹,那是煤炭、电炉子和空调都无法相比的。当城里人与乡下人都不再用木炭取暖的时候,我还是一直相信我爹的说法:木炭是洗过澡的树。能用火洗澡的东西,它一定是无比干净的,干净得超过了这个世上的任何一个男人和女人。
——节选自《我有一棵树》
那天下着倾盆大雨,我提出了上学的想法。我爹开始是极力反对的,他觉得哥哥既然死了,未来的嫂子就理所当然地归我所有了。他希望在明年开春之后,我能代替哥哥把那个笑眯眯的女人娶回来,但是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爹无奈地从箱子底下拿出一张存折,塞给我说,这是你哥哥死后,人家赔给我们的八百块钱。哥哥出车祸后,叔叔代表我们家去了一趟三要镇,谈判的最后结果是,哥哥的一条命,他苦难的一生,为我们家换来了八百块钱。
我爹拿出存折塞给我后,没有戴草帽,没有披蓑衣,光着头淋着大雨,就去门前的河里挑水去了。那天,我冒着大雨,看着我爹被两只水桶压弯了腰的背影,到中学上学去了。虽然开学一个月了,当我对着一位名叫杨元琪的校长,哭着说出“我想念书”时,这位校长愣了半天,也许被感动了,也许感觉面前的这个孩子,将会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他赶紧把我带到了他女儿杨红梅任班主任的初一(2)班,并且叮嘱女儿好好照顾我。至今我也不明白,除了破衣烂衫之外,杨老师并不了解我的家境,我也没有吐露过自己未来的梦想,但是她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免去了我所有的书本费,还经常偷偷地塞给我一点吃的。我也没有令她失望,每次考试都是第一。有一次,我得了几个一百分,在电影院里召开了颁奖大会,发了三块钱的奖金,我用其中的一块五毛钱称了几斤大米背回了家中。
随后的求学中,我吃过同学的剩饭,偷过小饭馆的馒头,啃过又苦又涩的榆树皮,甚至吃过石头粉。直到我二十岁的时候,我都没有吃上过一支冰棍,没有穿过一双皮鞋,没有请女人吃过比馒头更好的东西。多少次,当我没有钱交学费、没有钱买书的时候,我都不会对这张八百元的存折产生奢望,而是爬上大山,或者砍柴,或者挖药,用这微薄的收入,来支撑我的学习。但是谁也不明白,我这个穷得顿顿都要舔饭碗的孩子,却随身携带着一张八百块钱的存折,这是多么大的一笔巨款啊!
如今哥哥已经离开整整三十年了。在这三十年中,我从那场车祸中起步,已经走到一千三百公里外的上海;我从农村的一个放牛娃一个庄稼汉,已经变成了在高楼大厦里上班的白领;我从当年的那个光屁股小孩子,已经变成了头发花白的已过不惑的中年人。有一天,我去一家金店闲逛,突然发现黄金已是三百块一克了。我质问,怎么这么贵呀?原来不是五十块一克吗?金店的服务员晃着脑袋说,你是不是傻子啊?五十块一克?怕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吧?如今盐都多少钱一包了?
——节选自《哥哥的遗产》
图书信息
《月光不是光》
陈仓 著
ISBN978-7-5396-7290-8
定价:65.00元
安徽文艺出版社2021年12月第1版
这是陕西作家陈仓的一部散文集,共收录七篇大散文,包括《我有一棵树》《父亲的风月》《哥哥的遗产》《月光不是光》等。作品描述的是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变迁给身在其中的主人公们带来的各种情结,是乡愁、是亲情,是对过往生活的依恋、是对当下瞬息万变生活的恐惧与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