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24H > 正文

《淮南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发布,打造十一大重点工程

2022-06-30 18:50:36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赵永莉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 (赵永莉 特约记者吴传贤) 近日,淮南市发布《淮南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促进淮南经济转型升级为逻辑主线,以构建发展新格局为重点,设立了四大创新目标,明确四大重点任务方向,打造十一大重点工程。

5月29日,记者从淮南市科技局了解到,“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淮南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该市坚持以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转型,大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基础,以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发展为主要载体,以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加快机制创新和体系建设,强化创新生态建设,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开辟了科技创新发展新局面。

《规划》从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创新主体培育持续深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创新人才集聚效应显著等5个方面概括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淮南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成就,分析了存在的3个方面主要问题和不足,对“十三五”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总结和评价。

《规划》设立了“十四五”4个发展目标:

1.产业创新目标:高新技术企业6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9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力争年平均增长20%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80亿元。

2.创新支撑目标: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左右;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6%左右;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55家。

3.创新成果目标: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创中国驰名商标10件;参与或主导制定国家级标准2个以上、行业标准15个以上、安徽省地方标准5参加个以上。

4.科技人才目标: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11个左右,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5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10万人。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4项重点工作任务:建设多元化创新载体,推进科技资源融合发展,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完善创新全要素生态圈。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打造“十四五”期间11项重点工程:

——产业转化创新平台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工程。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抓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

——创新人才及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育工程。建设引才引智基地、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机构,探索“人才飞地”跨区域合作模式,支持企业设立“离岸智库”研发机构,为引进培养人才搭建好平台。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工程。推进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能源产业与新能源产业并进发展,选择能源产业关键共性瓶颈技术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循环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和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包括数据存贮与应用、高端电子信息制造、数字化产业发展三大方面。

——新材料产业扩规提质工程。这里有新型储能材料、煤基化工材料、煤系固废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和纺织纤维新材料五大领域。

——高端装备制造工程。重点发展煤矿装备、先进机械制造和智能制造。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工程。重点是专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关键零部件技术配套。

——生物与健康惠民工程。重点做好现代生物医药、现代医疗器械和为健康服务业提供技术支撑。

——乡村振兴及农业提质增效工程。重点抓好乡村振兴重点工程和现代高效农业技术。

——社会发展及民生保障工程。重点是“智慧”环保和民生保障。

——文化与现代服务业培育工程。着重做好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和科技服务业发展。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