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阳镇有这样一位村支书,他2013年12月跨村到另外一个村担任党总支书记,接盘一个软弱涣散的小山村,次年就打了个“翻身仗”,使垫底村逆袭成全镇的“榜眼”村,此后始终屹立在“第一集团”领跑全镇各村。他就是现年57岁、拥有38年村干部工龄、32年党龄的大阳村党支部书记李锦泉。
“救火队长”挑重担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大阳村地处繁阳镇最偏僻的红花山麓。2013年12月18日,时年50岁的缸窑村党总支副书记李锦泉接到镇党委调令,“跨村任职”大阳村党总支书记。
李锦泉上任前的大阳村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呢?——由于村级财务管理出现了问题,整个村“两委”班子除1名计生专干外,其他村干部全部被辞退回家,是个实实在在的软弱涣散村,而且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村“两委”班子如何选齐配强?如何扭转整体工作落后的状况?如何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一个个难题摆在了这个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救火队长”面前。
上任伊始,李锦泉广泛征求老党员、老村干、村民组长的意见,登门入户上农家、穿行在田间地头寻策问计、深入企事单位挑选良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几个无论是文化程度、年龄结构,还是工作经历、群众口碑,都是可以培养的“好苗子”,组成了新班子。他家住县城,每天都按时上班,经常忙到很晚才能回家。2015年5月,他做了肝胆切除手术,医生叮嘱要多休息一段时间,不能过度劳累。然而当时汛期已至,心里总是放不下地质灾害点群众安全的他,不顾医生的叮嘱,始终战斗在防汛第一线,晚上打着手电到重点对象户家中,动员群众搬到亲戚朋友家中或到村部的临时安置点居住。他的模范行为影响带动了村“两委”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子团结有力,将工作干好,为村民服务,成为大家一致的奋斗目标。
“交通瓶颈”变坦途
大阳村出村的主路只有一条,而就在这条路的起点原有一家石矿场,石矿场产生大量灰尘,村民进出村容易眯眼睛,造成安全隐患。同时,重型货车从这里拉货,对“村村通”水泥路破坏严重,本来好好的出村路口却成了令村民头疼的“交通瓶颈”。这个交通难题就摆在上任时间不久的李锦泉面前。“要致富,先修路”,村集体无收入、底子薄,凭自身实力难以修路,但他必须先破解这个交通“顽症”。为此,他一边上门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一边向镇党委、政府汇报,积极争取群众的配合和上级的支持。同时,向石矿场“化缘”,最终多方筹资20余万元,将此路口改道而行,彻底解决了这一交通“老大难”,使“瓶颈”变坦途。如今,这个石矿场已关闭,环境变得更好了。
老冲、窑灯等村民组坐落在大阳村最深处,村庄道路是崎岖难行的黄泥路,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迫切希望修建水泥路。几年来,李锦泉利用“四好农村路”民生工程和“一事一议”的项目资金,先后修通了5条村庄道路,总里程3.2公里,使过去的“断头路”不再“肠梗阻”,使村民的小轿车一溜烟就能开到家门口,使很多村民从此告别了雨天穿水鞋的历史。
“三变改革”谋振兴
大阳村过去由于村党组织涣散,党员激情没有发挥出来,基础条件差、集体经济起点低、村级债务较多,党员有情绪,群众不满意。面对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基本为零、村集体负债却达5万元这张村弱民穷的“白卷”,李锦泉并没有气馁,而是千方百计找出路,殚精竭虑谋发展,使经济有了起色,偿还了债务,还有了一点节余。2017年,完成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村委会攒下来的14.7万元家底和政府扶持资金以入股的方式与芜湖市是道园林苗木有限公司合作。仅这一项,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每年就不低于5.4万元。同时,积极盘活集体资源,将村空闲的集体土地租给大户,助其办起了集休闲、观光、采摘、餐饮于一体的小农场,办起了风味独特的农家乐。此项,又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土地租金1.2万元。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9.5万元,距离20万元收入仅一步之遥,彻底甩掉了过去“空壳村”的穷帽子。
针对在家的村民多为老人,无力从事农田耕种,大部分土地闲置荒芜的实际,李锦泉多方努力和奔走,找能人、引项目、筹资金,先后引进芜湖生态绿耕农业公司、承包大户邓传红、马贞宽等对全村闲置的土地进行流转,共对外承包600多亩土地,每年为全村带来十几万元的土地租金收入。此举,既让闲置的土地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又使村民增加了收入,钱袋子也渐渐地鼓了起来!
“精雕细琢”美乡村
程屋基坐落在繁昌著名景区红花山麓,是一个拥有157户458人的村庄,由大路、宕里、铜山3个村民组组成,是大阳村最大的中心村,人口占全村的五分之一。这里民风淳朴,群山环抱,古树参天,翠竹青青,风景优美。虽然村庄自然风光很美,但村庄内的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未硬化,灌木、杂草丛生,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行为随处可见,村庄一到夜晚便漆黑一片,大多数农户未建卫生厕所,村庄长期存在脏乱差现象。为彻底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李锦泉积极找路子、争项目,于2019年为程屋基争取到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项目。这项投资690余万元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最终花落程屋基,成为当年全镇唯一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引得很多村书记的“眼红”,都夸还是老李有本事。为将美丽乡村建设好,将每一分钱都用好,他积极组织村民去峨山镇东岛村、繁阳镇范马村、马厂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参观学习,并协助通过村民会议,推选出村民理事会和监事会。他还与理事会成员们每家每户地做好思想工作,争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人心齐,泰山移,在他的带领下,程屋基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完美收官。如今的程屋基,旧貌换了新颜,完善了通村道路、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乡村大舞台、公堂屋、健身广场等文化休闲健身场地,管网布局合理,强弱电得到改造,村内主次干道沥青硬化率、绿化率、公共场所路灯覆盖率、农户改厕率均达100%。铺设柏油路1000余米,拆除无功能建筑物1000多平方米,安装路灯78杆,治理沟渠2000余米,绿化8000余平方米,铺设污水管道2400余米,改厕157户。农户房屋维修享受奖补政策,83户对屋面进行了翻新,加盖了新红瓦6000余平方米,获得奖补资金16万余元。
在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李锦泉还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扎实开展以“五清一改”为主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争取到污水处理连片整治项目,对丰香、铜山、大路、宕里4个村民组安设污水处理系统。筹措资金40万元,对全村所有14个村民组进行环境整治,使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逆行背影”最动人
2020年春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李锦泉第一时间应战,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勇于担当作为,践行初心使命,始终逆行在“战疫”第一线。他高度重视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切实让大喇叭响起来、横幅拉起来、电子标语亮起来、公告贴起来、一封信发起来、微信传起来,传播抗“疫”正能量,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广大党员都充分了解到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纷纷主动请缨要求参战。“各自把各自的网格管好、管严、管紧,各自把各自网格内的人员排查清楚,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最后到我这儿汇总签字上报。”他是这样要求村干部的,也是这样落实的。全村依托6个网格,明确村网格员属地责任,实行落实包保制度,组成由信息员、包保干部、村医共同参与的工作小组,每天到户进行访视、测量体温2次,严格实行医学居家隔离观察,包保小组承担返乡人员生活必需品购买任务。同时,根据村庄卡点应急值守需要,在他紧急动员号召下,20名党员和14名村民组长、群众志愿者主动参与各个村庄卡点的值守,众志成城同心同德共同守护自己美好的家园。大疫面前,他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始终冲锋在前逆行而上,明知有危险,也义无反顾。每次下网格,入户排查摸底,陪同村医跟踪随访,他都坚持亲力亲为,身先士卒。
疫情未走,暴雨又至。2020年7月,繁昌连续遭受暴雨袭击,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李锦泉坚持早谋划、早安排、早部署,确保宕里、大路口地质灾害点5户11人和朱冲地质灾害点5户1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他将位于村部的原大阳小学的几间空闲教室进行整修,建立临时安置点。几年前,他曾做过大手术,身体一直比较瘦弱,但始终坚守在地质灾害点的一线,将疲惫踩在脚下,将责任扛在肩上。在汛情最紧张的时候,他连续在村值守3天3夜,期间与镇联系村干部一道不厌其烦地做群众工作,马不停蹄地在各个农户家中穿行,宣传动员群众撤离地质灾害点,将群众安排转移到村部的临时安置点。他的老父亲因生病瘫痪在床,也没能抽出时间去照看一下。他的模范带头行动影响带动了其他党员干部,大家同心协力,确保了地灾点上每一个村民的安全。风雨中,他吃力地带领村民转移的背影,被很多村民用手机拍下来发到朋友圈,成为大阳村“最美的背影”。
“乡风文明”众人塑
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村民革除陈规陋习,推动社会风气向善向上向好转变,李锦泉坚持深入开展以“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为主题的乡风文明培塑活动,使乡村处处盛开文明花。在村部、中心村、乡村道旁,利用户外广告牌、宣传栏、墙体标语、横幅、宣传栏等形式,铺以广播、网络、微信、短信等载体,广泛宣传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以健康向上、情趣高尚的文化引领村民,使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大量发放《告别陈规陋习 树立祭扫新风》、《反对大操大办“升学宴”“谢师宴”》等倡议书,发动村民自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按照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原则,建立“一约四会”,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喜事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四会”制度、职责、人员分工均上墙公布。发动群众开展乡风评议,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广泛开展科普活动,打击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完善村文化活动室、无线广播大喇叭、电视户户通、农家书屋、篮球场、休闲广场等文体设施,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民生工程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让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道德阵地,提升广大村民幸福指数。持续开展评选、推荐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女、文明户、清洁户、身边好人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宣扬典型事迹,弘扬社会正气。全村培育出一批文明新风家庭,带动了一批先进典型,共评选出“优秀党员”13名、“清洁户”、“最清洁户”48户、“好婆婆”4名、“好儿媳”6名。通过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活动,激励村民以模范为榜样,学当模范、争做典型;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注重家庭教育,培育良好家风,齐塑文明健康向上的好乡风。
有人说,“宁带一个军,不领一个村”,意思是说村里的“一把手”难当。然而,李锦泉这个“外来的和尚”却凭借着一颗为民的忠厚、宽容、赤诚之心,赢得了群众的一致拥戴,成为全村广大党员群众心目中的一面鲜红旗帜。
(杨才星 朱同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