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电视文化界的“扶贫剧”也是层出不穷,有穿着破洞牛仔裤入村帮扶的“流量”青年,有开着豪车在乡村土路留下“远去背影”的过场秀。所以,初见《山海情》,怕又如鸡肋,嚼之、弃之,都不舍,带着“扶贫”之心,看了一段,那贫瘠的土地和连绵的山路便将我深深的圈在了山和海的真情中。
在我们这样的皖北平原地区,自然资源条件远好于西海固,脱贫攻坚任务相对连片山区较轻,当然,如今的扶贫基础也比九十年代要好的多。但是,每一位扶贫干部对工作的投入和奉献却一如当年。
掏出口袋里的自绘小纸条,默默记住每一户贫困家庭的位置,有人在派驻到村一周内就熟记于心了;
带上降压药、心脏药,告别家里的父母孩子,来到百里外的村里驻点,有人从第一天驻村开始就没变过;
摔断肋骨、打上石膏,坐在贫困户家中谋划着产业发展,有人淡然一笑说,这是我的扶贫工作;
暴雨突袭、大雪皑皑,穿上雨靴走访每一户贫困户确认房屋安全、人员冷暖,有人每逢恶劣天气便是如此。
他们,是全省第七批选派驻村扶贫干部。
他们来到怀远县白莲坡镇付出了岁月和汗水。
那年夏,暴雨突至,贫困户巨涛家的种养殖产业受淹,从暴雨中快速转移家禽是减少损失的唯一途径。姚山村第一书记马常远顾不上肿胀的双腿,带领工作队成员卷起裤脚、深入泥土地,一只一只捉起、一车一车运走,用最平凡的行动为每一次的挺身而出诠释“扶贫”为人民。
那年冬,大雪纷落,半腿深的雪阻断了出门的路。管庄村第一书记宋建辉凌晨5点便悄然起床。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房屋年代久户,这样的家庭都是他牵挂的重点。踏着安静的雪声,走在熟悉的路上,带着对每一户的牵挂,他挨家走访,详细了解恶劣天气对贫困家庭的影响,确保人员安全、生活无碍。还有为新修水利工程而奔波的“老水利”陈德先、支持家人到村支教帮扶的李保彬、常年痛风浮肿坚持岗位的闫瑞、动员单位倾尽全力改变村级基础设施的张伟、下大力气改造破旧房屋的崔海鸣、为每一户进行自来水入屋改造的单为民。
几年里,白莲坡镇的每个村落多了一位“外来人”,这位“外来人”从默默无闻驻村到如今百姓拍手叫好,从满心怀疑的不理解到有难事找队长的信任,这些在一线奋斗的扶贫人以润物无声的情怀滋润着脚下的土地和人们的心。
不再泥泞的路,平坦的通向村外,也通向致富的未来;清澈的河流,浸润着稻田,也流向丰收的季节;明亮的路灯,照亮夜晚安静的村庄,也指引着脱贫攻坚不变的方向。
《山海情》的故事,在每一个现实生活中都有一个他的原型,他们比电视里更精彩、更努力、更伟大。我想,原型肯定不止一个,他们是一个群体、一批干部、一种称呼。
东西协作、合力攻坚,那是用一座城去温暖和改变一个城;驻村帮扶、精准脱贫,这是每一位扶贫人用无数个不眠之夜和千万次走访帮扶践行的使命和初心!
众志成城,波澜壮阔!
乡村振兴,期待携手同行!(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