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市十里墩镇的朱根保不识字,更不会记账,可是从去年开始,他经常在心里盘算着一本账:种蛋每个进价1.6元,孵化出鸡苗每只卖4.5元,除去能耗、疫苗、饲料、运费等成本,每只鸡苗可以赚0.6元。一年孵化3万多只,年收入可以超过2万元。
朱根保越算越来劲,越算越有盼头,他心里清楚,这不仅是一本经济账,更是一笔稳定脱贫、迈向小康的幸福生活账。
扶贫先扶志 打工仔变养殖小老板
一大早,朱根保揽了一筐饲料,跨进鸡圈,倒在食槽里,又给盆里盛满了水。原本安静的鸡圈瞬间被“激活”,小鸡叽叽喳喳四处乱窜。朱根保逮着一只小鸡盘在手里,笑眯眯地看着它们相互争食,“这一批还没卖掉,等养大了再卖吧。”受疫情和汛情影响,今年鸡苗销售受冲击,前不久孵化的一批鸡苗还剩几百只没有卖出去。
暂时受挫并没有影响朱根保的信心,他预感到市场正在逐渐回暖,正计划着下一批孵化时间。
今年56岁的朱根保家住无为市十里墩镇虹桥社区大冲自然村,2017年下半年开始经营鸡苗孵化生意,经过几年发展,孵化规模在镇上小有名气,业务已扩大到周边乡镇。“这要在前几年,想都不敢想,能把肚子糊饱就不错了。”聊起以前的生活,朱根保感慨万千。
早年间,朱根保家境贫寒,村里人同情他,领着他外出务工。在建筑工地摸爬滚打了五年,钱没有攒到多少,高强度的体力活致使他腰肌劳损,建筑工作难以为继。无奈之下,他回到村里,守着九分田勉强度日。
2014年扶贫建档立卡,村两委考虑到他一个人无依无靠,又患有高血压、脑梗等慢性病,将他评定为贫困户,同时为他申请低保救助。每月200多元低保金和一年140元土地流转金是他当年全部收入。
扶贫先扶志,镇村扶贫干部一趟趟往他家跑,除了送去扶持政策,还送去了脱贫的勇气。看着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房子越盖越敞亮,朱根保立志斩断穷根。在扶贫干部的鼓励下,他决定孤注一掷,东借西凑20多万元办起了孵化场。
“他从2017年开始筹建焐坊,刚开始亏本,去年开始赚钱,今年技术更成熟了。”虹桥社区计生专干李青春是朱根保的帮扶责任人,一直跑前跑后帮他争取各种帮扶政策,也见证了孵化场的发展。
李青春的话得到朱根保证实,孵化场的生意并没有想象中简单,盈利的关键因素是孵化存活率,而保证存活率的关键因素就是“技术”。
能否从建筑小工顺利地转身为孵化场小老板,朱根保必须要攻克“技术关”。
扶贫先扶智 缺技术的贫困户变养殖老把式
在扶贫手册中,朱根保的主要致贫原因是“缺技术”。“他不识字,身体又不好,要想学一门技术那得下大功夫。”李青春坦言,孵化场刚开办时,她为朱根保捏了一把汗。
2017年,朱根保听说孵化鸡苗工作强度不大又能赚钱,非常适合他的身体状况。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他便四处打听,寻找孵化场学技术。当年,村镇孵化场很少,存在竞争关系的孵化场又不愿意教,朱根保把困难告诉了村里。经过多方打听,村里终于在芜湖县找到一家孵化场。随即,朱根保以务工的形式进入那里边打工边学习技术。
2017年下半年,朱根保学成回到村里,正式开启了创业之路。
“通过村里帮助,在我家后面整出一片空地,建了100多平方的鸡棚,然后在房子后面搭建了一间砖房作为焐坊。”朱根保掰着手指算了算,基建和四台孵化机共投入23万元。
场子建好后,朱根保迫不及待地投入生产。遗憾的是,由于技术不成熟,第一次生产亏损近万元。“温度没把握好,鸡苗存活率很低。”第二年,朱根保继续尝试,先后孵化了两次,共孵出2.6万只鸡苗,存活率有所上升,但只能维持成本。“当时的存活率也只有70%左右。”他说。
那两年间,朱根保的困惑、担心可想而知,但是他没有灰心,不断调试,严格控温,2019年,共孵化了3万只鸡苗,终于将存活率提升到了90%,赚了2万多元。“孵化鸡苗是个技术活,温度、湿度、天气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存活率。”朱根保介绍,孵化期21天,孵化机的温度要控制在38.5摄氏度,湿度控制在65%到70%之间,出壳后的幼苗仍要放在温室内培育十来天,这是关键,每天调节温度,防止冷热不均造成死亡。
“以前就是吃了没技术的亏,做了这一行才知道,技术太重要了,现在我孵化的鸡苗比较稳定,周边村民买鸡就相信我这里,连汤沟那边都有人到我这买。”如今,朱根保已经成为行业里的老把式,谈及孵化的各种技巧时,一改原先寡言少语的状态,对选蛋、消毒、温控、照蛋、出苗、接种疫苗、养护等技术的分析头头是道,充满自信。
“以前就怕他技术过不了关,现在不担心了,一年年下来,以后收入应该会更好。”看着自己帮扶的贫困户生意红火,李青春心里的石头也放下了。
稳定脱贫带头人点亮自己照亮别人
前厅后坊,这是朱根保房屋的布局。后屋内放置着四台孵化机,机器旁摆放着一张床,这里既是焐坊,也是朱根保的卧室:“孵化期内,时时刻刻都要盯着机器仪表,睡在这里踏实。”
四台机器是朱根保的宝贝,哪怕不开机,他每隔几天都要打理一番。坐在床头,朱根保又盘算了一笔账,他说,当初购置机器花费13万元,这两年陆陆续续还了10万元,剩下3万年底可以还清。“多亏这两年的扶贫政策,今年把欠款还清,明年赚的钱都是自己的了。”朱根保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
翻开朱根保的扶贫手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几年他所享受的扶贫政策,每一个项目都是真金白银的帮扶措施,每一个红手印都是点亮他未来生活希望的星星之火:2018.2.5,帮助申请低保复核,每月340元,预计年收入4080元;2018.4.23,帮助申请扶贫小额贷款3万元入股合作社,预计年收益1800元;2018.5.15,帮助申请道路管护辅助性岗位,预计年收入4800元;2019.4.5,签约健康脱贫初级医疗包;2019.11.22,已落实代缴新农合,减支250元;2020.6.25,特色种养业扶贫,已获得养鸡补助4000元……
“每年,镇村扶贫干部都要和贫困户一起商量帮扶政策,让扶贫措施更加精准,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十里墩镇扶贫工作站副站长吴红统筹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她对朱根保发挥内生动力积极脱贫的事迹非常感动,也深受启发。据她介绍,为了扶持朱根保的产业发展,今年1月份,镇村为他申请了2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纾解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
喝水不忘掘井人。享受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后,朱根保也想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年开始,每当孵化期繁忙时,他都会聘请村里的两名贫困户务工,每人每年直接增收9000元左右。
曾经因缺技术致贫的贫困户朱根保,如今转变成有资金、有技术的脱贫带头人,正满怀信心地奔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