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网讯:9月16日,歙县坑口乡建档立卡贫困户汪德来正在明明德就业扶贫基地车间内进行轴承部件计量测试工作。“技术挺不错,车间里的仪表坏了找他,能第一时间帮我们处理好。”公司员工庄勤祥这样评价。
37岁的汪德来是坑口乡瀹潭汪村人,因为父母患病,家境贫寒,原来一直没有成家。来到明明德就业扶贫基地工作后,他从一名装配线普工做起,好学钻研,逐渐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现月工资近4千元,政府每月还发给就业脱贫岗位补贴。因为勤劳肯干,同企业的姑娘汪晓峰向他抛出了“绣球”,去年国庆节组成了幸福的小家庭,今年妻子又怀上了宝宝,家庭事业幸福美满。政府和企业对贫困劳动者的关爱让他们在企业干得很开心。
在歙县经济开发区,像叶汪德来一样通过“家门口就业”逐步走上脱贫路的村民还有300多人,仅明明德轴承有限公司成立的“就业扶贫车间”,就解决了14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近年来,歙县依托该县经济开发区大力开展就业扶贫基地创建工作,建立了“就业扶贫产业园区+就业扶贫基地+就业扶贫车间”的模式,发挥园区企业在转移就业扶贫方面的辐射带动效应,重点引进一批节能环保、经济效益显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帮助广大农村贫困劳动者就近、稳定就业。
据悉,2016年以来,歙县围绕贫困劳动者就业需求,实施就业脱贫政策“组合拳”。截止目前,建设就业扶贫基地和车间150余个,吸纳和带动600余贫困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开发乡村公益岗483个岗位,吸纳贫困劳动者328人,帮组贫困劳动者“就业不出村”。今年以来发放各类奖补资金495万元。“园区+基地+车间”、乡村就业脱贫“微工厂”、 “麦田创客就业脱贫服务站”等载体帮助贫困家庭持续稳定脱贫。(胡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