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网讯:8月22日,黄山市组织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该市财政局就改革开发40年来全市财政重点改革情况,向新闻媒体作了介绍。
40年来,黄山市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2017 年完成财政收入106亿元,是1978 年的169倍。县域经济发展加速,到2017年底有5个区县超过11亿元,市经济开发区收入达5.26亿元,总量实现了翻番。2012-2017年累计对上争取各类资金278亿元,全市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47.4亿元,利用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贷款7.05亿元,推动农村公路、城市防洪、生态保护、城市基础设施等一大批事关黄山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近5年,全市市政基础设施完成投资97.3亿元。2017 年完成财政支出186亿元,是1978 年的399倍。
从2007年开始实施民生工程以来,黄山市民生工程投入由2007年的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73.7亿元,增长了17.43倍,民生工程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80%以上。2007-2017年,民生工程惠及148万城乡群众,人均受益由2007年的363元增长到2017年的4980元,增长了12.72倍,更多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2007年至2017年,民生工程项目数量从18项逐步增加到34项(累计滚动实施73项),从最初解决“生活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到全面涵盖扶贫工作、“三农”工作、创业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其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热点问题,民生工程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平衡性不断加强。
新安江是长三角的重要生态屏障,是皖浙两省人民的母亲河。2011年试点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新安江上下游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批示精神指引下,黄山市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城乡统筹、加快治理、永续利用、富裕百姓”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投入126亿元,实施了5大类225个项目,前两轮试点圆满收官,新一轮补偿正扎实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0年以来,黄山市以启动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做到少取甚至不取的同时,还推动实施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以及退耕还林补贴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据统计,2005年以来,全市通过“一卡通”发放惠农补贴资金67.39亿元(其中2017年8.64亿元),乡村居民人均受益5760元(其中2017年738元)。
自2008年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以来,解决了一批批农民心中最期盼、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村内道路硬化、主道亮化、环境美化等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十二五”以来,黄山市共实施7大类、5363个项目,投入资金55229.9万元。
优先支持和保障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探索资源型、产业型、光伏型、旅游型、股份合作型等多种发展模式。2016-2018年,黄山市先后争取6个区县、135个村列入国家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安排资金21491万元(其中试点资金8001万元,村集体投入1753万元)。2017年,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达647个、占93.5%,其中10万元以上村471个、占68.1%。2018年,黄山区成功入选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县(区),获得中央试点试验资金2500万元。歙县省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正式启动,祁门县平里镇(祁红特色小镇)成功入选国家2018年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
黄山市各级财政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资金监管,确保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以来,实现153个贫困村出列,8万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0%以上下降至2%以下。全市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共计6596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