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网讯:5月31日,《黄山风景名胜区有偿救援实施办法》发布,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行。今后,旅游者不遵守游览规定,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开放区域陷入困顿或危险状态,管委会完成救援后,由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承担相应救援费用的活动。
该《办法》称,管委会在有偿救援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救援费用的审议核定;20个工作日内,向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送达《支付有偿救援费用通知书》,包括收费项目明细、付款期限、付款方式、收款账号等信息。送达方式参照《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执行。
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在收到《支付有偿救援费用通知书》3个月内,既不提出异议,又不支付有偿救援费用的,管委会将其纳入不文明行为记录,依法追偿。
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支付有偿救援费用,并不免除其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开放区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购买门票的旅游者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开放区域陷入困顿或危险状态需要救援的,适用本办法规定。
近年来,一些旅游者片面追求新奇、冒险,进入景区未开发、未开放区域,最终陷入危险境地,这样的新闻在媒体上已经屡见不鲜。为营救这些驴友,耗费不菲的人力物力,甚至导致救援人员也发生危险,黄山风景区在这一方面是有过沉痛记忆的。
2017年,黄山风景区实施救援多达483起,其中,重大救援120起。2017年堵截、查处5批109人次。这些旅游者的任性,不仅将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置于危险境地,也把救援人员和景区资源的安全置于危险境地。
为此,从规范旅游活动,保障游客人身安全和景区资源安全的现实出发,制定《办法》已迫在眉睫。2018年2月24日,管委会召开有偿救援实施办法起草专题会,研究《办法》的基本框架,成立由多个部门组成的文件起草组。
4月11日,黄山风景区在屯溪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安徽大学研究生院、安徽省高院民一庭、黄山市法制办合法性审查科、黄山市旅委法规监督处等专家为成员的专家组,从专业层面对《办法》的进行把关,他们认可《办法》起草的思路和框架,也提出了修改意见。4月13日《旅游法》起草专家专程来山,又为《办法》提供新的思路。4月19日召开园林、财政、综治、公安、法制等负责人参加的研讨会,在修改的基础上臻于完善。
4月25日,通过管委会门户网站公开发布征求意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公开征求意见结束后,在吸收合理化建议的基础上,文稿仅做了微调。目前已经过合法性审查,并于5月24日经书记主任会议研究后,决定正式发布实施。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陈明)
黄山风景名胜区有偿救援实施办法
(正式稿)
第一条 为保障景区资源安全和旅游者人身安全,预防和制止旅游者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开放区域,维护景区正常游览秩序,使旅游者在遇险时获得及时有效救援,提高公共救援资源利用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安徽省旅游条例》《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黄山市实施<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旅游者在黄山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黄山风景区)内游览,陷入困顿或危险状态的,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应当组织实施救援。
本办法所称有偿救援,是指旅游者不遵守黄山风景区游览规定,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开放区域陷入困顿或危险状态,管委会完成救援后,由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承担相应救援费用的活动。
第三条 有偿救援应当遵循“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先救援后追偿原则、有偿救援与公共救援相结合原则、教育与警示相结合原则。
第四条 管委会应当健全和完善景区紧急救援力量,统筹建立专兼结合、多方联动、科学高效的紧急救援管理体系。
第五条 管委会成立有偿救援工作领导组,领导组负责有偿救援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费用审定。管委会综合执法局负责有偿救援的实施,牵头、联络、协调、处理有偿救援的具体工作,追偿有偿救援费用。
第六条 管委会按照精准、合理、节俭的要求,组织实施救援。
对救援难度超出管委会现有救援能力的,应当引入第三方救援力量实施救援。
第七条 有偿救援费用包含救援过程中产生的劳务、院前救治、交通、意外保险、后勤保障、引入第三方救援力量等费用。
劳务费用是指非管委会工作人员参加当次救援应予支付的劳务报酬。
院前救治费用是指对身体受到损伤的旅游者实施救治产生住院前的医药费、诊疗费。
交通费用是指为保障救援需要进行运输产生的车辆、索道等费用。
意外保险是指为当次救援人员提供意外伤害保障而购买的商业保险费用。
后勤保障费用是指为救援人员提供后勤保障需要产生的食宿、物资消耗等费用。
第三方救援费用是指第三方救援力量为当次救援产生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
第八条 救援人员劳务费用按照救援人员工资和实际救援时间确定。工资参照安徽省上一年度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予以确定,救援时间根据实际发生的时间予以确定。
法定节假日开展救援的,按照法定标准执行。国家另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条 院前救治、交通、意外保险、后勤保障、第三方救援等费用的产生,应当同当次救援活动具有因果关系。
相关费用有核定标准的,按照标准执行;没有标准的,根据实际产生和消耗确定。
第十条 管委会在有偿救援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救援费用的审议核定;20个工作日内,向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送达《支付有偿救援费用通知书》,包括收费项目明细、付款期限、付款方式、收款账号等信息。送达方式参照《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对有偿救援费用有异议的,通过协商或司法等途径解决。
第十二条 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在收到《支付有偿救援费用通知书》3个月内,既不提出异议,又不支付有偿救援费用的,管委会将其纳入不文明行为记录,依法追偿。
第十三条 管委会对有偿救援费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开具发票(或票据),所收取费用归集到管委会指定资金账户,实行专款专用。
第十四条 管委会于每年第一季度,将上一年度有偿救援实施情况、费用收支情况等信息,通过管委会门户网站等途径对外公开发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五条 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支付有偿救援费用,并不免除其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开放区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购买门票的旅游者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开放区域陷入困顿或危险状态需要救援的,适用本办法规定。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