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11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洛卓嘉措

这是守窟人之一的阿旺米朗老人。(2025年11月16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洛卓嘉措 摄
11月,西藏阿里地区的最低气温已降至零下10摄氏度。82岁的阿旺米朗坐在阳光房里,目光投向远处山崖上的东嘎石窟,思绪飞回到1987年的秋天。
那一年,世界人口突破50亿,华为在深圳创立,第六届全运会如火如荼举办。而他在这个偏远的角落,开始了长达38年的守窟生涯。
他守护的石窟,直到1992年才被文物普查队发现,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人们把阿旺米朗守护的石窟和邻近的另一处石窟遗址共同称为“皮央和东嘎遗址”。
这处遗址距著名的古格王国遗址近70公里。研究表明,这里一度成为古格王国的主要城市。但这片土地的故事却要从更早之前讲起。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即使在今天,从拉萨来到这里也需要两天车程,跨越1400公里。很多人认为这里一直是个闭塞、落后、贫苦的地理单元。
但近年来,考古发掘成果已足以消除这样的误解。长期从事文物工作的阿里地区博物馆副馆长俞江介绍:“从梅龙达普洞穴遗址到故如甲木墓地,阿里高原上随处散落着从旧石器时代到象雄时期高原先民与近邻几乎同步发展的生存印记。”
在阿里地区博物馆,墓葬中出土的木案、织锦、茶叶等物品证明了这片土地与外界的紧密交流。看到各式各样的展品,让人不禁想象这样的场景:在2000年前,来自祖国各地的茶叶和织锦被运到这片遥远的土地,高原的先民一手饮着茶汤、一手把肉放在北方民族惯用的木案上大快朵颐……在某个贵族的葬礼上,一块来自中原的织锦和南亚送来的玻璃饰珠一同随墓主去往永生。
千年后,先民的痕迹被后人发掘。

这是进行了加固处理后的东嘎石窟近况。(2025年11月14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洛卓嘉措 摄
2018年,皮央和东嘎遗址曾发现一批距今约2000年的珍贵文物,其中有疑似汉晋时期的小米和茶叶,考古负责人认为,这可能表明在前吐蕃时期,皮央和东嘎一带就曾与中原有着密切往来。
在记者去往遗址的路上,两旁宏伟的土林显得有些荒凉——这是500万年前湖泊消退留下的遗迹。而包括皮央和东嘎遗址在内的洞窟与建筑,大多是曾在此居住过的古格先民留下的。这个由吐蕃后裔建立的文明曾在此繁衍生息,得益于与祖国各地、克什米尔和南亚的交流,呈现出了不同于古格王国遗址的独特艺术风格。十七世纪中叶之后,战乱、盗窃、自然侵蚀几乎抹去了这个文明的大多数痕迹,唯有群山中留下的几座石窟与宫殿残址还保留着其独特的壁画艺术。
“小时候我经常在这些石窟间转悠,现在我希望能把它们留给后人。”阿旺米朗对我说。
1987年,那时的东嘎石窟尚无人问津。甚至没有像样的路,阿旺米朗硬生生在陡峭的山体上走出了一条路。那会儿,石窟还有些渗水,他独自一人扛着塑料布从山的另一边绕上陡峭的山顶,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顶为洞窟做防水措施;高原漫长的寒冬里,他能依靠的热源只有手中的酥油灯——但没过多久,他就发现酥油灯会熏黑墙壁,他便自己在石窟外搭了个简单的房屋。
记者问阿旺会不会很冷,阿旺笑了:“我是为了保护石窟,冷就多穿点衣服嘛。”
很多年里,只有阿旺老人在守护着偏远的石窟——就连当地人也不理解阿旺在做些什么。“那会儿大家都觉得这些画没什么特别的。”阿旺说,“但我觉得只要保护好,以后会有人明白的。”

这是东嘎石窟顶部的壁画。(受访者供图)
实际上,那时的阿旺也不知道石窟里的壁画到底代表着什么,他只觉得后人有责任将前人的遗作保护好。所以,当90年代国家派来查看的专家告诉他“拍照可能损坏壁画”时,阿旺将这句话记了一辈子。
得益于这样的坚守,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来到了这片偏远的土地。于是,过去村民口中那些“漂亮的仙女”变为了“古格早期的珍贵壁画”,那些“有画的洞”成了阿里深处的“第二敦煌”。研究者甘之如饴,中外游客趋之若鹜,而最初守护的老人却逐渐被岁月留在了山脚下的家中。
到阿旺家里时,他正一个人坐在自己家中,他的腿脚已不能支持他每天爬升近200米高的山路。2005年起,考虑到阿旺老人的身体情况,当地政府决定由东嘎村的村民轮流担负起日常守护职责,但阿旺老人始终坚持指导年轻人如何保护洞窟,自己也尽可能地多去石窟看看。“以前腿脚好的时候几乎每天都去,现在腿脚真的不行了,今年我只上去了三次。”阿旺老人说出这话的时候,嘴角带些苦笑。
他头发斑白但精神尚好,脸上的沟壑似是土林的镜像,抬起手时,弯曲的手指关节上,满是多年攀爬和清扫留下的印记和厚茧。
记者问他这么多年你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他说,“石窟还是以前那个石窟,我听说现在经常有人来研究,2013年山体也加固了,我很欣慰,终于不用担心后人见不到它了。”

这是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汉代“王侯鸟兽纹锦”,上有“宜王侯”字样。(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规模资金用于包括皮央和东嘎遗址在内的西藏文物保护。保护工作从最初的简易措施,发展到现在的科学保护体系:1996年,中外专家共同开发、抢救和整理石窟壁画;1997年至1999年间,我国开展了对石窟的加固、山体治水以及壁画保护;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和登记;2015年,皮央和东嘎遗址累计10个壁画坛城及2000多各类神佛、人物造像等的抢救性临摹复制工作完成……

守窟人之一的强巴次仁老人在整理摆件。(2025年11月16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洛卓嘉措 摄
如今,东嘎遗址已加装了保护围栏和温湿度感应器。洞窟通常关闭,只在游客来访时开门,以防光照影响壁画保存。每当有游客举起手机拍照,文保员们会立即提醒这里禁止拍摄。而在阿里地区博物馆,则有多处东嘎石窟壁画的临摹复制品,研究者和游客欣赏这一先民留下的瑰宝。
记者在遗址处得知,除了阿旺米朗,不远处的皮央石窟也有两位老人坚持着这样的守护。但与阿旺不同的是,其他两位老人直到今天仍在轮流上山。这两年,到皮央和东嘎遗址的旅游人次在不断增加,他们除了看守石窟外,也兼职做讲解员。

这是守窟人之一的仁增旺扎老人在向游客介绍遗址情况。(2025年1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庄云凯 摄
“这里画的是天女,和敦煌的很像;这里画的是以前的用具……”守窟人仁增旺扎的普通话生硬,但具备朴实的亲和力,一些游客甚至是专门为了看“守窟老人”才来到这里。皮央石窟的守窟人仁增旺扎说:“如今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前人的艺术,这真的很好。”
“他们是守护过去,并将之传递给未来的人。”一名参观过皮央石窟的网民写道。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