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诞生了国内最薄的0.12毫米电子信息显示玻璃、最硬的高铝盖板玻璃、最大的浮法TFT-LCD玻璃基板等,让一片薄如蝉翼的玻璃有了更多的可能;
在丰原集团,一堆看似普通的秸秆,经过神奇转化,能变成环保餐具,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生物可降解餐具供应商,演绎着“点草成金”的绿色传奇……
近年来,蚌埠市将新材料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深入推进“智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和“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第一战术。据统计,今年1至9月,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565.95亿元。
一项项新材料行业前沿科技的突破,正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这座老工业城市的认知,“淮河明珠 智造新城”口号和“蚌埠新材料”城市IP越来越响亮。这座曾以传统制造业闻名的“老城”,如何成功转换赛道,在新材料的黄金航道上破浪前行,冲刺“千亿集群”?

“换道领跑”,“工业老城”变身“智造高地”
高纯二氧化硅材料广泛应用于光学玻璃、光纤通信、高端陶瓷等高科技领域,尤其在半导体、光学和新能源等关键产业中发挥核心作用。目前,国内高纯二氧化硅材料以天然石英原料提纯方式生产,但高度依赖于海外高品质的二氧化硅原矿资源,在材料端被“卡脖子”。
“我们的化学合成高纯二氧化硅项目已投料试生产,正在优化操作工艺参数、不断调整配方的过程中。”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少波介绍,这一技术不仅避免了天然石英石资源的限制,还能够精确控制二氧化硅的粒径和纯度,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材料支撑。
曾几何时,蚌埠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承载着厚重的工业记忆。然而,面对传统产业动能减弱的挑战,蚌埠没有沉溺于过往辉煌,果断将新材料产业确定为转型升级、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转换赛道”需要魄力,更需精准的产业定位。新材料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被称为“服务产业的产业”。蚌埠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科教资源,依托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中国电科集团40和41所、中国兵器工业214所(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丰原集团等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选择聚力发展以硅基、生物基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场从“传统制造”到“先进智造”的深刻变革就此在淮河之滨拉开序幕。
因势而为,方有更大作为。2021年,蚌埠市委把“抓两会、推两基”作为年度工作主线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工业强市“个十百千万”工程行动和双招双引攻坚年,为新材料产业发展蓄势聚能;当年7月,首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在蚌埠举行,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大项目、好项目成功签约落地,为蚌埠新材料产业发展增添强劲动能……在新材料赛道,蚌埠不断“加油补电”,全速奔跑。
在此背景下,依托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国内最薄的0.12毫米电子信息显示玻璃、最硬的高铝盖板玻璃、中国首片自主研发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最轻的空心玻璃微珠等,都在蚌埠成功研发并实现了产业化,这些“蚌埠智造”的明星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高端手机、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领域,将这座城市的名字深刻烙印在中国硅基新材料发展的里程碑上。蚌埠的“玻璃名片”完成了从“基础”到“尖端”的质变飞跃,也成为蚌埠“工业老城”向“智造高地”跃进最为生动的实践注脚。

蚌埠市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领域,把硅基、生物基等新材料作为六大新兴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形成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材料全产业链,推动产业主体不断集聚、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多元赋能”,从“科技特长”到“工业特产”
勃姆石作为锂电池隔膜涂覆材料,被誉为电池的“安全衣”,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的安全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正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产品,让位于怀远县的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球锂电池用勃姆石市场的核心供应商。“通过科技创新,我们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细分市场份额第一,截至2024年,全球产品市场占有率达43%,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邵森介绍。
勃姆石的产业化之路,是蚌埠将科技特长精准转化为“工业特产”的生动实践。这一转化的实现,离不开蚌埠精心构建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
蚌埠持续推进“科创+产业”一体化发展,拥有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先进玻璃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新材料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省级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42个,先后获批硅基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生物基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玻璃新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等,推动科技创新深度赋能。
在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下,蚌埠持续聚焦智能传感产业的核心技术瓶颈和市场需求方向,不断深化与西安交通大学、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组建了“长三角MEMS与传感器产业创新联盟”。“通过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与共享,目前已成功申报创建智能传感产业相关创新平台39个,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00余项。”蚌埠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蚌埠作为全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
蚌埠还在产业相关服务关键处发力,聚焦显示材料、汽车玻璃、能源新材料、生物化工材料等领域开展精准招商,通过借会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等方式扩大招商成效;着力构建活动、技术、资本、项目、平台等全方位耦合,建成蚌埠科技大市场、搭建基金丛林等,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是赋予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的重大任务。”蚌埠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永彬介绍,蚌埠片区以制度供给破解产业发展“瓶颈”,累计形成省以上制度创新成果数量48项,修订完善59项产业政策清单,推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中;同时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撑体系,累计为企业提供融资超100亿元,精准滴灌227家企业。同时,蚌埠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为推动皖北新材料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提供了区域对外开放与产业升级核心平台。
蚌埠先后建成国内首条8英寸MEMS(微机电系统)晶圆全自动生产线,具备月产3万片晶圆能力;建成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MW铜铟镓硒发电玻璃生产线;打通“秸秆—制糖—乳酸聚乳酸—产品应用”全技术链条,成功打破国外垄断……从特殊玻璃到聚乳酸,不仅提升了技术高度,更催生了良好的产业新生态。这些“工业特产”的涌现,正是蚌埠通过系统性的多元赋能,将潜在的科技优势,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胜势。

国内首条8英寸MEMS(微机电系统)晶圆全自动生产线
“聚链成势”,从“企业单兵”到“产业军团”
在位于固镇经济开发区的安徽丰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里,玉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通过特殊的生物技术,摇身一变成为时尚的聚乳酸纤维T恤。
聚乳酸材料正是蚌埠探索生物基新材料的代表性成果之一,除了服装领域,还广泛用于吸管、餐具、矿泉水瓶等制作材料。丰原集团先后集聚了16家规上企业,形成从“玉米到聚乳酸”的全产业链闭环。其在建的50万吨乳酸、30万吨聚乳酸项目,将占据全球半数产能,让“蚌埠制造”站上世界新材料舞台。

独木不成林。蚌埠新材料产业的崛起,并非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产业生态的协同并进。通过明确“以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为主导,化工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协同发展”的产业路径,蚌埠正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高地。
在硅基新材料领域,依托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蚌埠已形成以新型显示、光伏、特种玻璃制品为核心的产业链条,成为国内唯一能生产显示产业所需全部玻璃品种的城市,“中国玻璃谷”的招牌越擦越亮。

在生物基新材料领域,以丰原集团为核心,形成了“四聚一素”产业发展体系,集聚了雪郎生物、天成包装等生物基新材料企业77家,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蚌埠先后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安徽省生物基新材料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让绿色低碳的新材料产品走向全球。
此外,化工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也在加速布局,与主导产业形成有力补充和协同效应。其中化工新材料产业凭借淮上、固镇两大省级化工园区的载体支撑,集聚28个省级技术研发平台,形成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三条核心产业链,功能助剂产业获评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在蚌埠,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集聚、创新能力共享的新材料产业生态日渐成熟。据统计,蚌埠市已集聚411家新材料企业,全年总产值突破660亿元。连续四年举办的国际新材料大会,成为全球新材料领域技术交流、资本对接、成果转化的重要枢纽,累计吸引408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3839.09亿元。当第五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拉开帷幕,世界目光再度聚焦,将为蚌埠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从老工业基地的厚重底蕴中汲取力量,在新材料产业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蚌埠通过精准的产业抉择、多元的赋能体系和集群发展的理念,正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千亿级”支柱产业。
“蚌埠市将始终坚持‘智造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大力推进‘双招双引、项目建设’,以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为重要抓手,狠抓‘优质项目+实物工作量’,持续做强新材料产业集群,奋力将‘淮河明珠、智造之城’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吴永彬介绍。
(记者 李旭 李学舜)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