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11月21日),一场重磅大会——全国城市更新工作推进会,将在安徽芜湖召开。
这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的首场全国性推进会,将是观察中国城市发展新动向的关键窗口。
这场大会在安徽召开,有何深意?

芜湖十里江湾
01
“安徽城市集体‘开挂’了”
先来看一张榜单。
前不久,一张关于2022年至2024年全国人口增量20强城市榜,在朋友圈刷屏。
让人意外的是,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北上广深,也不是近年来风头正劲的杭州、成都等网红城市,而是一座新一线城市——合肥。
数据显示,近三年合肥常住人口增加53.7万,跨过千万人口大关,成为全国第18座、长三角第4座千万人口城市,跻身全国“双万城市”(万亿GDP、千万人口)之列。
2022年至2024年全国人口增量10强城市(单位:万人)

更重要的是,合肥新增人口的质量很高。2024年,合肥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达到35万人,近三年共有超过100万名大学生选择在合肥就业创业。
合肥表现亮眼,安徽“第二城”芜湖同样可圈可点。2024年,芜湖净增人口4.1万人,近4年净增15.3万人,展现出强大而持续的吸引力。
策叔注意到,从2021年开始,芜湖引进的大学生数量一路攀升:3.3万、6.7万、8.8万,再到2024年的10.04万,四年翻了三倍,增速越来越快——这座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藏不住。
不仅仅是合肥、芜湖这样的“明星城市”,曾以劳务输出闻名的皖北地区,人口流向也在悄然转变,“回流”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关键词。
以第一人口大县临泉为例,“人口回流潮”尤为明显。2015至2024年间,近30万在外打拼的临泉人选择返乡创业就业,其中不乏年轻人的身影。
放大到全省来看,安徽从2020年起扭转了长期以来人口外流态势,2024年常住人口净流入15.7万人,位居全国第6位,是中部六省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省份,也是8个常住人口呈现正增长的省份之一,其中,新增参保大学毕业生增长76.6%。
人口是城市活力的风向标,一个地方的吸引力越强,活力就越澎湃。持续增长的人口,成为安徽城市发展活力的最好印证。
与城市活力同步提升的,是安徽城市经济竞争力。有智库梳理发现,2014-2023年十年间,全国城市经济年增长率最快的十个城市中,安徽占了3个,分别为滁州、阜阳、合肥。
滁州增长3.18倍,排名从2014年第173位到2023年第89位,上升了84位,高居全国第一;阜阳增长2.9倍,从2014年第181位到2023年第100位,上升了81位,位居第二。
更让外界称赞的是,过去十年,安徽全省16地市的全国经济排名全部提升,是全国少数几个所有城市排名都进位的省份。很多网友说:“安徽城市像是集体‘开挂’了。
”安徽城市凭什么能?
靠产业,这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放眼全省16地市,都在打造自己的产业地标:
合肥建设“新能源汽车之都”,“创投之城”业界熟知,“科大硅谷”声名鹊起;
芜湖打造世界著名汽车城,“鸠兹科创湾”火力全开;
蚌埠建设“玻璃之都”“中国传感谷”;
黄山、池州、宣城的休闲度假康养新业态、安庆“六尺巷”、淮南“武王墩”等文旅IP,火爆出圈;
……
一个个充满显示度和辨识度的产业地标,持续刷新着安徽的区域形象和城市形象,进而推动城市品牌和影响力不断“上分”,以城市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安徽经济大省、工业大省、科创大省的地位。
同时,安徽人民群众住房条件持续改善。最新数据显示,安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2平方米,群众住房从“住有所居”转向“住有宜居”。当然,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也要正视安徽城市存在的短板:
特别是在城市结构上,合肥“一城独大”,经济总量6000亿至10000亿元之间的城市仍然“断档”,如何处理好“一城独大”与“百花齐放”的关系;城市发展模式亟待转型,公共服务与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要仍有差距……
如何持续推动安徽城市高质量发展?外界在问,安徽也在问。

合肥城市灯光与央视“科晚”共同演绎科技+艺术的视觉盛宴
02
三个关键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和规律,城市也一样。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两个转向”是对当前城市发展阶段的方位判断。
有了方位判断,就有了认识起点。经过深入调研,安徽升维工作理念和方式,突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以功能、品质、活力之间的内在逻辑,谋划推进城市工作。
功能是城市服务于人的集聚、产业的集聚,提供各类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的能力;
品质是功能的优良程度和匹配程度,并不是功能越全越高端越好,重要的是要适配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活力是通过功能品质的提升,形成对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的集聚力、感召力。
这三个关键词,是一个有机互动的逻辑链条。
通俗来说,城市发展就像“经营一个大家庭”,首先要解决“饭碗”问题,核心是发展产业。只有“产业容器”足够大,人就愿意来、留得下,这是城市最基础的功能。
人来了后,关键就要看“家”好不好,也就是城市能不能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让企业和居民都感到方便顺心——这些服务是否贴心、实用,直接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品质。
而衡量一个城市功能好不好、品质高不高的最终标准,是看有没有“活力”,也就是能不能像磁铁一样,持续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并让这些要素高效组合、发挥作用。
这是安徽推动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在此逻辑下,2024年安徽出台实施意见,在全省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精心谋划了27项“实招”,明确了核心导向、具体路径和关键策略。
核心导向是增强要素集聚力、配置力
具体路径是打好“人、产、城”的互动组合拳:以好的城市环境(功能与品质)吸引人才、集聚产业;优秀的人才为产业升级和城市提升创造条件,而强大的产业则为人才提供舞台,为城市建设提供财力支持。
关键策略是告别“摊大饼”,转向“精耕细作”的内涵式发展,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让城市功能更系统完善,城市品质更匹配贴心,城市氛围更活跃,像磁铁一样磁聚人才和资源。
这是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防止“摊大饼”式扩张,坚持集约发展,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创新城市治理,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增强城市发展潜力、优化发展空间,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那么,安徽如何走好内涵式发展路子?
我们从一个给全国“打样”的创新说起。

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管平台
03
给全国“打样”
十年磨一“线”。
从2015年起,合肥依托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已在全国70多个城市和1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复制实施,实现了“从一域探索向全国推广”的转变。
这是安徽探索推动内涵式发展的生动样板。但深入城市发展机理发现,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摆在第一位的是以产业生态培育集聚要素资源。
一座城市根据自身条件,把产业生态培育好,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一切围着产业链转,产业需要什么功能,城市就配套什么功能,用一流环境和前沿产业把人吸引过来、凝聚起来,最终推动“人、产、城”深度融合,进入一个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如今,这套打法已在安徽多地开花结果。从皖南的文旅融合新业态,到皖中合肥都市圈的汽车产业生态,再到皖北四大重点产业集群蓬勃起势……16地市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释放出协同并进的澎湃动能。
放眼全省,安徽已培育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4个,打造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69个,72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平均营收超百亿元,释放强大“磁吸效应”。
坚持内涵式发展,既要以要素资源集聚做大增量,也要打理好“存量”家底。
安徽的策略是,用“城市更新”这支“画笔”,以“城市体检”为基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和城市发展短板,画出一幅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共同画卷。
通过推进一系列惠民生、促发展、防风险的更新项目,实现城市空间、功能、品质和文脉的全面重塑与跃升。
目前,安徽省组织实施重点更新片区51个、谋划推进重大项目5600个,完成投资4300亿元,一场以“提质增效”为特征的城市更新行动,正全面展开。
在内涵式发展中,精细化智能化治理也不可或缺。
作为科技大省,安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通过高水平建设中国建设(安徽)互联网平台和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打造智慧城市、韧性城市。
中国建设(安徽)互联网平台已上线建造人才、智慧工地等8个模块,汇聚5.1万用户、实现交易额15.5亿元。“平台就像一个超级链接器,将推动建筑业产业链、数字链、要素链、价值链、服务链‘五链’贯通,走出一条建筑业升级与科技融合新路。”
城市生命线则是为城市安全保驾护航。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
放眼全国,安徽已率先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安全监测服务体系,18万套智能设备化身“城市哨兵”,成功预警处置风险2700多起,让地下管网事故率直降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这套“安徽方案”已成为城市安全的“金字招牌”。
更重要的是,安徽坚持产业培育与工程建设并重,设立了10亿元产业基金,组建产业集团公司,汇聚200多家机构形成合力,有效推动安全产业由零星布点向集聚发展迈进。
当然,安徽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创新实践还有很多,在众多举措中,“城市运营”作为关键一环,尤为值得深入探讨。
我们从一个网红打卡地来说起。

合柴1972:一家柴油机厂改造为文创园
04
安徽的“菜谱”
超过1000万人次。
这是合柴1972文创园自2019年开园至今累积接待的游客人次,日均超1万人次。
合柴1972文创园原为合肥柴油机厂,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基础上,依托专业化运营团队,结合城市发展特色进行升级改造,成为游客打卡地。
同样实现“华丽转身”的,还有芜湖老船厂,通过植入新业态新功能,促进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摇身一变为集音乐演艺、文创展示、特色办公、高端住宅于一体的城市文旅会客厅。
如今在安徽,这样“旧貌换新颜”的城市实践案例还有很多。这些老旧厂房之所以“重生”,关键一招是坚持运营前置。
什么是运营前置?
放在首位的是城市建设从策划、规划、设计开始,就要全过程树立经营理念,并全流程一体化推进。
过去,一些地方在城市发展中往往是重建设、轻运维,顾头不顾尾,导致建设完成后很快就陷入难以为继的循环怪圈。
坚持运营前置,就要算好投入产出的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以市场化机制优化城市资源和要素配置,形成内生增长动力。
一个代表性打法,是安徽创新的“策划+融资+运营”模式。通过拓展社会资本参与空间,使各类创新、产业、人才等资源互动增值,形成可持续的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
比如,合肥包河区创新“整体更新+市场化运作”模式,由滨湖集团统筹2.4平方公里片区老城更新,组合运营安置房与商业项目,建成全市首个“TOD+更新”综合体,不仅将项目资金缺口从原来的28亿元降至盈亏平衡,更使安置周期缩短了整整2年。
在城市运营中,关键是高效整合与激活各类发展要素,包括人才、土地、资金等。
如何高效整合?
这就好比做菜,不能简单把柴米油盐等食材堆在一起了事,关键得有个好菜谱,将食材巧妙搭配、融合起来,才能做出一桌好菜。
为此,安徽研究制定了一套“菜谱”——要素融合工作方案:将人才、土地、资金、技术、数据等资源更好地组合起来,产生“1+1>2”的效果。
在这套方案中,安徽跳出了过去零敲碎打的传统思路,通过搭建融合场景,将要素资源有规划地投放到城市片区更新、完整社区建设等领域,助力各类资源重组、要素聚合、效应放大。目前,已初步谋划了35个融合场景。
最重要的是,安徽强化系统化思维,突破政府“单打独斗”的路径依赖,通过向外借智与向内练兵相结合,打好引育专业运营力量“组合拳”。
一方面,组建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促进联盟,链接京沪资源,借来“外脑”;另一方面,推动本地平台转型,培育专业运营商,鼓励企业组建“联合体”,设立更新基金,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在汇聚专业力量的同时,安徽着力发挥政府统筹作用,构建起“省级统筹、部门协同、市县主体”的高效协同机制,以“一盘棋”思维系统破解条块分割难题。
通过省领导牵头组建“指挥部”,推动优质资源精准导入,赋能市县“主战场”;坚持项目化推进,系统谋划“十五五”重点项目63个;打造了芜湖“三湖”片区更新等50余个示范案例,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这一系列务实创新的“安徽打法”,正推动安徽城市发展形成要素汇聚、活力强劲、各具特色、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也为全国作出了示范,提供了很多“安徽经验”。
一场大会,是一个新的开始,安徽已踏上新征程,必将在城市更新中展现更大作为,为全国城市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