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一个“逆生长”的农业展览会

2025-11-20 14:37:36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编辑:孙晓帆   

祁门红茶的甘醇与秸秆新材料的草木清香交织,淮南牛肉汤的烟火气与智能农机的科技感碰撞,绿色食品的鲜灵与宠物用品的精致相映……近日,2025皖美绿色食品暨循环农业博览会(简称“农博会”)落下帷幕,全面展示了我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最新成果。

本次农博会实际上是两大展会的“融合升级”——它既延续了已成功举办16届的合肥农交会的深厚底蕴,也吸纳了走过8届历程的秸博会的专业特色。若再向前追溯,我省还在上海举办了20多届上海农交会。如此算来,安徽农业展会的渊源更为久远,脉络也更加清晰。

如今,“合二为一”的农博会不仅是资源合并与高效利用,更标志着传统农业与绿色转型的深度耦合、单一产业展示向全链条价值呈现的跨越,折射出农业从要素叠加到生态共生、从产品思维到产业思维的时代趋势。

一个办了20多年的“老展会”,越办越有新意的“逆生长”背后,是一个现代农业的大变革进程,是一条兼具生产力、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现代农业新路径,是一个供给端富民、消费端利民的供需适配大逻辑。

从“单品”到“抱团”

农博会现场人头攒动,各地土特产琳琅满目、物美质优。在和美乡村精品展区,望江县长岭镇的展位上,工作人员将绿豆和大米混合碾磨后的浆汁浇淋在炙热的铁锅上,再摊成圆饼。雾气氤氲之间,豆香四溢,吸引了不少观众品尝。

“长岭豆丝需要经过浸泡、混合搅拌、磨浆、现拓等一系列工序,可以煎着吃、炒着吃,还可以晒干后保存。”望江县风子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汪德才介绍,随着长岭豆丝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该公司也正逐渐引入现代设备提升效率,开发了即食豆丝等一系列产品。

一些“老味道”的“新亮相”也让观众有了更多选择。“市场上淮南牛肉汤产品以牛肉搭配粉丝为主,我们公司这次还带来了淮南牛肉汤风味的拉面产品,保留汤底精华,开发多元化衍生产品。”在淮南市的展馆里,安徽淮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帆介绍,近年来,该公司以品牌驱动产品,依托电商渠道迅速打开品牌知名度,目前正布局线下商超。“农博会是我们宣传品牌的重要平台,能让大众对产品有更直观的了解。”刘帆说。

以品牌化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让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正成为安徽各地农产品“闯江湖”的重要打法。如果说长岭豆丝、淮南牛肉汤是“单品突围”,那么池州的“池州好味”、宣城的“宣上品”、黄山的“田园徽州”等品牌,则展现出集群发展的“抱团进击”。

九华黄精、石台富硒茶、东至黑木耳……在池州馆,一大批优质农副产品生动展现了池州“出好味”的底气。“近年来,我们精心打造了区域公用品牌‘池出好味’,整合全市优质农产品资源,统一设计包装、统一营销推广,让池州好味走进千家万户,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池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破解“优质不优价”的发展瓶颈,池州市还积极构建数字化溯源系统,严格执行选品机制,动态把握质量监测,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品控。

如今,这些带着“地域基因”与“标准背书”的土特产,正从乡村餐桌走向全国市场。而农博会恰恰为这些品牌提供了展示舞台,品牌价值在这种“全景呈现”中不断被放大。

“大产业、大科技”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需要使农业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产业”离不开“大科技”。安徽农垦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农业企业,其在农博会上的展区生动诠释了科技如何赋能传统农业,突破“小散弱”局限,实现从种业、粮食加工到农业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

在皖垦种业板块,一块嵌满各式种子的“种子魔方”透明地板,展现着其在育种领域的创新实力。

“在安徽,每5粒小麦商品种子,就有1粒来自皖垦种业。”皖垦种业办公室主任周德林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正发力生物育种,建设了面积超8000平方米的专业育种技术平台,加速开发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在另一边的数字农业管理平台板块,大屏上动态展示着安徽农垦土地资源、农场分布、作物布局等信息,涵盖农业生产、农资集采、农机调度、农业装备管理、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内容,全面覆盖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全产业链环节。

“通过这个系统,我可以远程控制位于怀远县的龙亢农场的智能闸门,实现水稻智慧灌溉。”安徽农垦有关负责人举例,“有了安徽农垦数字化服务平台,就像田间有了‘眼睛’,地里有了‘医生’,云端有了‘大脑’。一旦出现问题,只需要通过‘大脑’作出反应,再进行相应操作。”

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系,尤其是农业生产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成为现代化大产业的重要一环。

安徽农垦展区还全面展示了“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的成效。近年来,安徽农垦以“统一品种布局、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方案、统一农机作业、统一金融服务、统一产品回收”为基础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覆盖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耕种管收储销”各环节全产业链。2023年至2024年,安徽农垦在全省累计开展社会化服务1138万亩次,带动地方粮食增产1.25亿斤。

新赛道带来“增量突破”

如果说农业产品的品牌化是“存量升级”,把农业建设成现代化大产业是“核心支撑”,那么新赛道的崛起,就是安徽农业的“增量突破”。

宠物经济、循环农业、功能性农产品……在农博会上,农业的新赛道正在不断拓展。

合肥馆里的宠物经济展区可谓农博会最具人气的打卡点之一,不少参展观众现场“吸猫撸狗”。在安徽蓝剑犬类训导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展位上,训练师指令一出,身边的马里努阿犬迅速做出相应动作。

“我们主要从事宠物训练业务,像这种马里努阿犬经过训练后可以成为警犬。”该公司技术总监赵雪告诉记者,随着宠物经济的快速发展,宠物训练行业作为新业态得到拓展,未来仍有较高的发展潜力。目前,该公司开发了宠物泳池、主题研学等相关业务。

“很多人没想到,农业展会有宠物经济展区,但这正是农业跨界融合的必然趋势。”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处(宠物经济处)处长刘文红解释,宠物经济包括了宠物的活体繁育、诊疗、防疫、饲料、兽药、疫苗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合肥市组织了10多家宠物经济相关企业参展,其中近八成是近两年在合肥新成立的企业。

近年来,合肥市围绕“小宠物、大产业”,将宠物经济纳入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的5个新赛道之一,宠物经济集聚效应正在加速形成。目前,该市宠物保有量、宠物行业主体数量、宠物产业体量均居全省首位。

在循环农业展区,各种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即“两利用”)的相关产品展现了“变废为宝”的过程。

在阜阳市宏桥秸秆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上,废弃的小麦、玉米秸秆“摇身一变”成了砖块、板材、包装盒等产品。“过去秸秆是负担,现在是资源。”该公司负责人张中成介绍,秸秆板材经特殊热压工艺处理后不含甲醛,更加环保健康。

作为“两利用”产业发展排头兵,我省常年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4900万吨左右,2024年综合利用量超460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畜禽养殖废弃物方面,围绕收储转运、沼气生产、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等产业链,年产商品有机肥超280万吨,沼气发电1083万千瓦时。全省“两利用”全产业链年产值超450亿元,实现了“无中生有”、从小到大的百亿级产业崛起。

■ 本报记者 许昊杰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