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来,累计实物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27.5万套(间)、发放租赁补贴28.9万户,帮助60万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解决住房问题”“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0年的58.33%提高至2024年的62.57%,城市建成区面积(含县城)从3698.3平方公里提高到3940.2平方公里”……11月17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决胜‘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省住建厅公布了全省住建系统“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数据。
“十四五”时期,全省住建系统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以“三个往前赶”的奋进姿态,着力稳增长、惠民生、防风险、促转型,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从“住有所居”转向“住有宜居”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近年来,全省住建系统聚焦人民群众安居宜居,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稳步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和城镇老旧住房改造,系统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我们加大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三类住房’精准供给,扎实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和城市危旧房改造‘三项改造’,全力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省住建厅副厅长何以文说,“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建设筹集公租房14.52万套,其中发放租赁补贴13.98万套,累计开工筹集棚户区安置住房44.1万套,消除存在安全隐患的城市危旧房1.25万套,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51个、建设筹集安置房5.2万套,共帮助130多万城镇居民告别了“脏乱差”的居住环境。
五年来,我省全力抓好“保交楼”“保交房”工作,完成710个保交楼和保交房项目交付任务,30多万购房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全省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2平方米,群众住房从“住有所居”转向“住有宜居”。
此外,针对住宅小区存在的飞线充电、电梯故障等民生痛点问题,我省推进“皖美红色物业”建设,开展专项治理,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口107万个、更新改造老旧电梯1.3万台,治理屋面渗漏、外墙脱落460万平方米。
实施重点更新片区51个
“依托城市更新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组织实施重点更新片区51个、谋划推进重大项目5600个,已完成投资4300亿元,合肥、芜湖入选全国城市更新示范城市,合柴1972文创园、芜湖老船厂等一批更新项目成为新地标。”省住建厅厅长查文彪说。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近几年,我省以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为牵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工作机制和“体检发现问题—更新解决问题”闭环机制,先后出台省级城市更新实施方案和支持城市更新25条政策措施,在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取得积极成效。
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上看,“十四五”以来,全省增设公共停车泊位38.9万个,新增轨道交通里程165.6公里,更新改造各类地下管网2.2万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27.1平方米,供水、供气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同时,聚焦“一老一小”,补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进2个国家级和13个省级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打造“口袋公园”936个,新增城市绿道2824公里,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骆岗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出游“打卡地”。
从城市管理上看,我省建成省、市、县三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城市“一网统管”,推进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改造,整治背街小巷环境卫生、窨井盖、户外广告和招牌设施等存在的问题,改善市容环境、守护群众“头顶脚下”的安全。
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上看,目前,我省有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297处历史建筑,分别居全国第八位、第三位。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既是城市活力提升的集中体现,也离不开政策资金的支持。
“十四五”以来,我省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744.1亿元,支持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项目建设。设立“城品活力贷”贴息政策,设立省级财政专项引导资金,累计奖补城市更新项目3.2亿元,创新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城市更新模式,获得国开行1000亿元信贷额度,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建筑业总产值居全国第十位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作用。近年来,我省深化建筑业改革,大力推进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做强“安徽建造”,建筑业发展总体呈现规模壮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态势。
产业发展规模持续壮大。五年来,全省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增至41家、居全国第九位,一级资质企业增至977家,2021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迈上万亿台阶,2024年达到1.3万亿元、居全国第十位。全省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保持在10%左右。2024年,建筑业贡献了全省7.8%的入库税收。
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建筑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我省大力推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建成绿色建筑面积4.4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近40%,建筑光伏装机容量累计超11吉瓦。全省9个项目获国家“鲁班奖”,950个项目获省级“黄山杯”优质工程奖,商合杭高铁、引江济淮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建成投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年,我省还积极推动中国建造(安徽)互联网平台建设,努力打造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行业数字化转型标杆。该平台是安徽省政府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推进的重大创新事项,目前已完成数字底座部署,上线运行了建材商城、智慧工地、人才服务等12个应用场景模块,基本形成“数字底座+应用生态”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我省建筑业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目前,其业务范围已拓展至全国及60余个国家和地区,承建的雅万高铁成为中国、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典范,胡努特鲁电厂成为土耳其绿色新地标。
■ 本报记者 张彩莉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