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2025网聚美好安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崛起

2025-11-12 21:08:01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编辑:孙晓帆   

11月11日,2025网聚美好安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江淮中心”),深入探访这座驱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感受合肥这座城市在智能科技浪潮中迸发的创新脉动。

在这里,一场关于未来的推演正在悄然进行。一款名为S1的绳驱机器人,以近乎人类手臂的自然曲线,轻柔地拿起一块糖果,稳稳放入工作人员手中。

“这就像是给机器人装上了‘肌腱’。”江淮中心绳驱项目技术负责人田蓥梅向采访团一行介绍道,“与传统刚性臂机器人相比,绳驱机械臂凭借其天生的柔软特性,能实现更好的减震和卸力效果,在康养、服务等需要人机紧密交互的场景中潜力无限。”

在康养机器人展区,“科技赋能生活”的温度触手可及。一位采访团成员现场穿戴上一款无源双髋助力机器人后,惊喜地表示:“上楼梯都不用我自己用力抬腿,真的很给力!”

“这款产品是国内领先的行走辅助外骨骼,采用纯机械结构设计。”江淮中心康养机器人项目负责人邵东升介绍,它通过创新机械结构,巧妙地将行走时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并释放,能有效降低使用者的代谢消耗。其应用已覆盖日常助行、户外探险、养老助残乃至工业搬运等多个领域。

在控制器展区,一款“智·蜂”微型无人直升机则展现了智能无人系统在自主巡航赛道的探索。江淮中心工程师张武松手持这款长度仅19厘米、重量不足100克的微型无人机介绍,该无人机集成了微型智慧脑、高精度传感器、高性能驱传模块和轻量级算法,能够精准实现目标识别追踪、自主避障与路径规划,未来将在灾后救援、狭小空间巡检等特殊场景中大显身手。

这些令人瞩目的成果,均诞生于成立仅四年多的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是由安徽省委批准设立、省部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自2021年9月成立以来,先后获批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更被赋予建设“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和“安徽省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的重任,成为汇聚高端人才、开展前沿研究的关键平台。

创新的活力源于机制的突破。江淮中心创新科研体制机制,联合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优势共建单位,协同攻关重大科研项目。“江淮中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聚焦具身智能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安徽省科技创新发展大局。”江淮中心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斌表示。

江淮中心的快速发展,是合肥市系统性布局和培育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集中体现。合肥市设立了规模高达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计划三年内投入20亿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并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直接补贴智能机器人企业的研发成本,展现出培育产业土壤的决心。

更为关键的是,针对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供应链不通、技术瓶颈、场景缺乏等共性难题,合肥市推出了精准务实的“6128”行动计划:力争一年内,开放60家整车配套企业供应链目录,为100家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和技术攻关,打通华为、讯飞2个多模态大脑以形成共性服务能力,最终促进8大场景的规模化落地。

这一系列组合拳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4年,合肥市智能机器人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大关,企业数量同比增长83%,产业链上下游集聚企业超160家,形成了从“大脑—小脑—核心部组件—本体”的全链条研发制造一体化格局。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周雨濛)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