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受了伤,身上衣裳被泥水和血浸透,只能用剪刀剪开……”近日,在无为市一个居民小区,记者见到96岁的抗战老兵朱旭伟。他右手虎口处那道清晰的弹痕,见证着昔日舍命护卫家园的烽火岁月。
朱旭伟1930年出生于无为宝山乡。日寇铁蹄碾过山河,动荡的童年被“跑反”的尘土覆盖。“那时天天钻山沟躲鬼子。”老人回忆时,目光仿佛又回到那个苦难的年代。
少年时,朱旭伟常站在高处眺望:当暮色降临,不远处新四军的根据地亮起星星灯火,而敌占区方向却早早陷入死寂黑暗。目睹这强烈对比,少年的心头悄悄埋下信仰的种子:“光明和希望在哪里,我就要坚定地跟随它而去。”
13岁那年,新四军七师十九旅警卫连的排长李昌信交给朱旭伟一项重要任务:跨村送信。当少年完成任务后,排长问他是否愿扛枪,他羞涩地笑道:“我还没枪高呢!”
一年后,排长再次见到朱旭伟,并将手枪挎在他的身上。摸着身上的手枪,朱旭伟深感自豪,坚定了打鬼子的信念。这位年仅14岁的少年,便成为警卫连中最小的“小鬼”,自此走向血火交织的征途。
在无为尚礼区河背的哨位上,朱旭伟经历了最难忘的烽火岁月。警卫连与河对岸日伪军隔河对峙,冷枪与突袭是家常便饭。1944年秋,日军佯装撤退,连指导员王符志探身观察时,一颗冷弹突然贯穿胸口。“他倒在我面前,只说‘我革命成功了’,眼睛还望着河对岸……”老人声音哽咽,岁月未能冲淡那一刻的悲壮。
抗战胜利后,朱旭伟随军北上,经历淮海、莱芜、孟良崮等重大战役。枪林弹雨中,昔日“送信小鬼”淬火成钢。莱阳战场上,冲锋号响彻天际,他与战友高喊着“冲啊”撕开枪炮密网。密集弹雨中,一颗子弹瞬间洞穿右手,他却浑然未觉,直至昏厥。
在野战医院接受包扎时,朱旭伟才发现自己浑身是伤。“在病床上躺了近一年,右手完全不能动,吃饭写字全靠左手。”朱旭伟回忆道。
1949年5月,朱旭伟响应“转业建设”号召,毅然脱下戎装回归乡土。从担任公社书记到县人民银行行长、供销社主任,直至1990年离休,身份流转间,朱旭伟始终保持着军人的雷厉风行与严谨务实。
如今,这位白发老兵依然恪守着军人的纪律:清晨六点准时起床,床铺棱角分明;时刻关心家国大事,用平板电脑浏览新闻。“要让孩子们知道,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如今,老人常给孙辈们讲述战斗故事,激动时会展示腿上的弹痕,“这是鬼子打的,那是国民党留的,都成了勋章。”
“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面对“00后”青年,老人目光灼灼如炬,“革命前辈的事迹是精神火炬。你们要做老老实实的工作者、稳稳当当的创造者,更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本报记者 范克龙 阮孟玥 实习生 李容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