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这片热土耕耘、追梦,需要奋斗,也需要奉献。奋斗的人生更精彩,奉献的岁月有收获。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与读者一起分享3名作者投身西部发展建设的所感所悟、所思所得。
——编者
“授鱼”更“授渔”
何虎翼
作为一名乡村科技特派员,多年的下乡经历,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要问“三问”。
一问农作物品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好的品种往往意味着好的收成。有的老品种产量低、抗病性差、经济效益低,在走村串户中,我会详细介绍不同品种的品质差异。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能帮助种植户实现更高收益。
二问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既要天帮忙,也要人努力。精耕细作必不可少,用好新技术也十分重要。比如,与常规施肥相比,水肥一体化技术能显著减少肥料用量,也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把技术送到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手中,才能实现“授鱼”更“授渔”。
三问急难愁盼。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困难?对接市场哪里不通畅?对农业政策有什么不清楚?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梳理解决思路的过程。能现场解决的,尽量现场解决;一时没办法解决的,就向相关部门寻求帮助、建言献策,推动问题解决。
倾己所学、尽己所能,既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也传授实用技术,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我将继续努力。
(作者为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干部)
守护即责任
田长栓
清晨,我站在阴山南麓的燃气调压站前,看朝阳将输气管道“镀”成金色。作为一名燃气安全管理人员,自1993年入行以来,这样的“日出观测”已持续30余年。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巡检中,我对燃气管道运行需要注意的问题更加熟稔于心,也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难以忘记,去年除夕,我们在黄河岸边的应急值守点过年。屋里,同事们包着饺子,达斡尔族安全员阿古达木唱起歌曲;窗外,新铺设的燃气管道映着月光,像一条银色哈达,连接千家万户。当新年钟声响起,坚守的意义在这一刻具象化: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燃气安全,更是草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数字技术为安全管理带来全新可能。我们设计的人工智能预警系统,能通过管道震动频率预判泄漏风险。去年8月,系统突然发出红色警报,我们立即行动,最终在暴雨来临前锁定了一处管道接口裂纹。时代在变,手段在变,责任不变。过去,我们发现问题更多靠经验,如今,我新带的徒弟已经能通过AR(增强现实)巡检眼镜找到问题。方式或许不同,守护万家灯火的职责却一以贯之。
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这是做好安全管理的不二法门,也是我的坚定信念。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