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副刊 > 正文

“前进!前进!” 抗日名将蔡炳炎的忠勇一生

2025-10-28 09:46:18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杨蕊   

蔡炳炎烈士的绝笔家书

蔡炳炎烈士

蔡炳炎(1902年~1937年),安徽合肥人,淞沪会战时任第67师201旅旅长,率部在罗店与日军激战,身中数弹,壮烈殉国。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蔡炳炎为革命烈士。

投笔从戎 黄埔一期

1902年,蔡炳炎出生于合肥东郊南淝河畔的胡浅村一农耕家庭,由于天资聪颖,深得祖父蔡继彬、祖母邓子良喜爱,7岁得到邻村巫岗的塾师巫桂清开蒙,15岁续入三河镇庐江籍秀才孙举之开办的私塾,次年在孙先生的案头读到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心潮澎湃,深受触动。17岁时,合肥大旱,体谅家庭困难,回乡设馆当起“小先生”,不久又接手孙先生的塾馆,执教之余,自学不辍。

1924年,大革命风起云涌,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蔡炳炎获悉后,经舅父、老同盟会会员邓子云介绍,考入黄埔军校一期,成为350名正取生之一。在“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的豪迈校歌中踏上了革命征程。他参加过二次东征和北伐等战斗,曾到中央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深造学习,历任少将团长兼徐州警备司令、师参谋长兼开封警备司令、安徽省保安处少将参谋长(后中将处长)和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〇一旅少将旅长等职。

请缨淞沪 绝笔家书

七七事变的炮声,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蔡炳炎在广东闻讯,拍案大怒:“日本帝国主义,践我中华,岂能容忍!”立即召集营团长聚会,倡议:“保家卫国,请缨抗日”,得到大家的响应。

赴战前,调庐山学习受命,不日,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遂奉命参加这一会战。为争取时间,即日电令部队由韶关启程开赴武汉,自己随即赶到,星夜率部从武汉乘两艘专轮,沿江而下,向上海方向进发。

专轮到安庆临时靠岸,蔡炳炎把夫人和孩子送上岸,不禁依依惜别并说:“现在抗战很紧张,我们部队先到苏州准备参加上海保卫战,何时回来将很难预料,家事就交给你了,要多加保重,你在照看子女之余,还可参加妇女抗日救亡团体,为国家出点力。”专轮在安庆靠岸后,便直抵镇江,19日转道常州待命。

8月22日即出师前的当天清晨,他连续写了三封家书,一寄夫人赵志学:“连日致书,谅已邀揽,先后汇带之款,前函所述办法,务希切实作到,是为至盼……”“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一寄长女慕兰:“好好读书,将来救国。”一寄自幼过继给故乡李姓的次女惠兰:“勿以我为念,好好做人。”三封信写完,把家事托付完毕,便再无牵挂,于是有了26日“前进!前进!”的最后呼喊。其夫人赵志学,后将二封家书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前进!前进!罗店殉难

8月22日晚,蔡炳炎在常州接到上前线的命令,全旅官兵乘着下弦月色向苏州、嘉定方向前进,他们将部署在沪郊罗店——浏河一带,迎战登陆入侵的日军。

8月24日拂晓,薄雾如纱,前锋尖兵在棉花地里与敌猝然相遇。蔡炳炎一声低喝:“散!”整旅瞬间没入一人高的棉秆深处;田埂、秸秆、沟坎皆成壁垒,子弹贴着棉铃呼啸。一日鏖战,敌我相距不足二百米,血浸沙土。黄昏,日军第一次后撤,我旅乘势前推,踏着焦土进占罗店西端,连夜抢筑工事。

25日,天未破晓,吴淞口外炮声如闷雷。敌第十一师团主力三千余,借二十架飞机、十艘军舰之威,沿月浦公路汹涌而来。陆家宅、沈宅相继失守,罗店正面顿成凹形火线。蔡炳炎立断:401团出右翼,402团主力出左翼,钳击突前之敌。午时,棉花地再度沸腾,刺刀映日,手榴弹连珠。两小时血搏,歼敌两排,敌少尉被击毙于河堤,重机枪两挺成我战利。小河为界,双方隔岸对峙。夜幕垂落,蔡炳炎拔出手枪,对传令兵低声而决绝:“全线前出!”夜半,号音骤起,我军踏水而过,初战告捷。

26日黎明,敌机黑压压遮天,重磅炸弹把棉花地翻成火海;坦克履带碾过碎秸,发出湿黏的断裂声。敌二次援兵登陆,兵力倍添,炮火十倍于我。军令忽改:左翼改攻正面,以血肉堵钢铁。后路被敌炮截断,弹药、饮水皆绝。蔡炳炎把旅指挥所再前移百步,立于火线最高坟冢之上。他解开风纪扣,向残部嘶哑下令:“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其各凛遵!”

言罢,亲率特务排冲至最前。弹雨中,他的身影时而伏于垄下,时而跃于沟沿,手枪火光与朝阳同耀。肉搏持续至午后,阵地三失三得,棉秆尽成赤絮。黄昏,蔡炳炎左胸中弹,仍扶墙指挥,直至血流噎喉。弥留之际,手指正前方,口中唯余二字:“前进……”是夜,201旅仅余官兵三百,仍守在原线,身后即是上海北翼最后一道门户。蔡炳炎,年三十五,以死完成了“以血洒花,以校作家”的誓言,也把“皖军抗日殉国第一人”的丰碑,永远镌刻在淞沪焦土之上。

青山埋英骨 哀荣慰忠魂

蔡炳炎殉国的噩耗传来后,其夫人赵志学当即率长女慕兰前往苏州接灵。面对亲人遗体,短短半个月前的话别之语冲涌心头,虽历历在目却恍如隔世。

1937年9月初,蔡炳炎的灵柩乘火车向安徽发运。行至南京,十八军办事处为他举行公祭。后转水路,经芜湖,芜湖各界代表亦在江边举行公祭。

到达安庆时,省城军政商学各界纷纷去江边迎灵,全城各机关、团体、学校放丧假一天,以示哀悼。灵柩上岸,破例进东门出北门,停放在西门外鸭儿塘地藏庵内,沿街各户,都在门前摆设香案,默默致哀。由各界人士组成的治丧委员会,在安庆隆重举行了追悼会,并做了49天的佛事,以示“超度”。

12月下旬,蔡炳炎灵柩由安庆运回其故里合肥。因战事日紧,暂厝于城东郊蔡炳炎舅父邓子云家乡村头旱地。蔡炳炎的灵柩,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经二十余年一直没有安葬。1958年,其子蔡浙生将其父灵柩深埋于农田之下。

1985年8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蔡炳炎为革命烈士。1986年9月26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在蜀山烈士陵园为抗日爱国将领蔡炳炎举行隆重的迁墓仪式。2014年9月1日,蔡炳炎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15年9月,为纪念合肥籍抗日名将蔡炳炎,合肥市政府作出批复,同意将柳荫塘路更名为炳炎路。2015年9月3日,蔡炳炎将军之子蔡浙生应邀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

历经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蔡炳炎以一个质朴奋斗、刚毅忠勇的军人形象,用血肉之躯、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化作民族永恒的丰碑,令人无限敬仰。

胡清 蔡怡 记者 吴承江/文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上一篇:长江大堤下的足球梦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