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议带文友们到县内的阙店乡采风,是因为天马山,听说正在红红火火地开发成景区。而一个潜藏的原因,则是香椿。小时候的家在舒城西南的大山里,众山环抱中的生活异常拮据,除了过年时才有的荤腥,除了蔬菜就是用蔬菜制成的咸菜泡菜和酱菜。自己种植外,从大自然中取材也是改善伙食的妙招之一,河里的鱼虾泥鳅,田里的黄鳝,山上的竹笋和蕨菜等野菜,尽可信手拈来。香椿是其中之一,我尤其喜欢它独特的香味,说成是树上长的菜。
妈妈在山上干活挖到两棵香椿树苗,栽到屋前场地边沿。我以为是普通的树,嫌长相不好看,要拔掉,妈妈说是香椿,可以吃。我就天天盯着瞅,直等到清明时节树头上冒出红红的叶芽,迫不及待催妈妈摘了吃。就两棵还没我高的小树,小巧的一把火焰样的香椿,是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回来的那天才摘的。我抢在手里闻了又闻,的确有与众不同的香。洗干净,在锅里焯个水,一半切成小段炒鸡蛋,一半切长些,凉拌,滴上两滴平时舍不得用的麻油。还在锅里和碗里时,就闻见特别香,比才摘下时更为浓烈和诱人。量太少,加上威严的爸爸在桌,直到妈妈伸筷相助才如愿入口,那顿饭比吃了肉还美味。
前些年就听说阙店乡大规模种植了香椿,我还从网上碰巧买到过两瓶香椿制作的酱,就是阙店生产的,解馋的同时,也好奇心大起。在与天马山景区负责人也是阙店乡副乡长的石思德商谈采风事宜时,毫不犹豫地把转水湾村的香椿种植园也作为采风点之一。
先登天马山,阔步登高观景在前。之前叫马鞍山,与安徽著名的钢城同名。就眼底下的山势而言,倒的确形似,两山并立,从山腰处连成一体,如同马鞍。别看天马山主峰只有不到300米的高度,竟也名堂多多。石主任介绍说,古时山上就打过仗,属于官兵与土匪对阵,曾有石墙石寨遗址。解放前夕,国共也在此争夺过阵地,可见地理位置的重要。
一帮文友有说有笑,谈诗论文,不觉间已登临山顶。视野瞬间广阔,四野可及,不仅5A级景区万佛湖水波荡漾峰峦叠嶂历历在目,另一侧的舒城县城也清晰可辩,高楼林立如森林,好一番城市气派。一路之上,天蟾岩、万年井、撑腰石、刀劈石、狐仙洞和马蹄印等等,各在一处安生,皆各有故事,如魂灵附体,一下子生动起来,大可亲近。难得的是,景区开发以不伤及生态环境为前提,随处皆是的野果就是一例,额外吸引了我。那是山乡出生的我儿时的最爱,此处相逢亲切无比,随手摘得一枚入口,恍若重返了天真烂漫的童年。
下得山来,就是因香椿而赫赫有名的转水湾村。正是麦苗青碧时,绿油油一片,如海,似浪,抢先吸引了我的关注。树为旧物,年年萌发新枝绿叶,如常年驻守的哨兵,守护偌大田野和稻麦,时至今日,在新农人手中又赋予了新的美学功能,成为乡村旅游景观和网红打卡点。数步之遥的连绵山脚地带,正是我期待的香椿园,约莫数百亩。难得的是,中间区域特意辟出一块绿草坪,草坪四围颇具艺术感的几样物事,中有一架盘旋楼梯式的观景平台,登高四望,俨若将军巡视他的部队,整个香椿园尽收眼底。
细听讲解才知道,这里种植的叫做红油香椿,叶面光滑,红润光亮,香味浓郁,现在正是它的最佳赏味期。阙店乡的香椿由来已久,历史上就有种植,从安徽省编办驻村帮扶开始,在仔细分析地理环境气候和资源筛选后,把香椿种植作为产业扶贫的重头戏。先后轮换了九批驻村工作队员,方向一致,目标一致,运筹谋划、资金扶持、项目培育、对外宣传推介等等,干群共同发力,扩大规模,接力推进。已是省级精品示范村的转水湾村目前已种植香椿1600余亩,年产量30万斤左右,带动400多户村民实现了增收。
2021年成立公司,通过招商引资,把本村在外创业有成的老板邀请回来,多家知名企业和村集体合作社共同组建,最主要的产品就是制作香椿酱。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香椿的采摘时间只有40天、保鲜困难、直接销售难度大等问题,持续为当地村民增收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有一种香椿,叫阙红,香椿香,阙红更香。这是天马山下转水湾村正在采摘香椿的村民对我说的。
丁迎新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