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副刊 > 正文

以文化礼俗革新为牵引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2025-07-14 12:37:32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杨蕊   

北魏孝文帝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游牧民族之一,其发展历史贯穿汉末至隋唐,对中原政治、文化和民族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鲜卑族统治者通过革新发展,建立了稳定的政权,逐步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生于公元467年,公元471年~499年在位,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史上重要的助推者,其民族融合政策深刻重塑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治文化风貌,他的一生是多民族融合发展的缩影,也是草原传统与中原文明碰撞交融的里程碑。

孝文帝具有极强的政治抱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推行的汉化革新战略转型不仅是政治合法性的需要,更是中华文明具有强大内聚力的生动体现,其中对北魏文化礼俗的改革对推动“胡汉一体”格局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融合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 以礼俗化人重塑身份认同

孝文帝具有历史远见,也有统一中国的战略谋划,他清楚北魏政权要成为统一中国的政权,必须要废除鲜卑旧俗,主动融入中原文化,实现民族交融。一是重建宗法礼制,确保政权的正统性。他要求鲜卑皇族“拓跋”改姓“元”,其他贵族都改成汉姓(如独孤改刘、步六孤改陆),累计有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贵族在姓名汉化过程中,实际上接受了儒家宗法伦理和礼制体系。重构祭祀、丧葬、朝仪等儒家礼制,废除西郊祭天制度,启动南郊祭天仪典,按照中原王朝的圆丘祭天,方泽祭地,颁布《祖奠停常从诏》《诏李冲宣旨于东阳王丕等》《广川王不得就妃葬代诏》等诏,改革鲜卑丧葬习俗,并且重新排列德运次序,以空间仪式确立“天子”身份,将鲜卑萨满传统转化为儒家天命叙事。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修订《北魏律》,强调“礼法合一”“去胡俗,依周礼”,全面参照汉魏旧制,颁布《太和律》,融合儒家礼法,将儒家“五服”“亲亲相隐”等原则纳入法律,废除鲜卑酷刑(车裂、腰斩)。法律儒家化加速了鲜卑贵族的士族化,促进胡汉文化融合,也为隋唐礼乐体系发展奠定了基础。钱穆曾评价说“北魏太和之制,实为盛唐气象之先声”。二是朝堂内外大力推行汉语,将当时的官方语言定为汉语,要求“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30岁以下的官员立即改说汉语,30岁以上可以逐步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违者降爵罢官。他以身作则研习汉语,常与汉臣用汉语论经,并要求皇子皇孙自幼学习汉语,亲自督导课业。他编纂《劝学令》,强调“诸皇子及宗室年十五以上者,皆令入太学习五经,通中国语”。三是制定衣冠制度。迁都洛阳后,随即颁布《革衣服令》,禁穿鲜卑传统服装,从官方到平民服饰都依照南朝服饰款式进行调整。当然鲜卑族服饰元素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兼收并蓄主动融入汉服体系,比如唐代使用的圆领袍就是源自鲜卑族服饰保留下来的“缺骻衫”。四是禁止妻后母、寡嫂及同姓为婚的鲜卑习俗,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纳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等汉族高门之女为妃,打破胡汉通婚壁垒,促进血缘融合。血脉相融、文化相通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北魏孝文帝通过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族服饰、与汉族通婚等一系列措施来强化族群间的无差别性,使得胡汉交融不再是简单的汉化,而是多向互化,从根本上促使了多民族融合的发展。

B 以教育塑造民族融合性

教育是文化整合、民族融合的思想基础,北魏初期沿用部落军事教育,贵族子弟重武轻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期待实现“武”打天下而“文”治天下的政治抱负,《魏书·任城王澄传》记载,孝文帝对宗室坦言:“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要“移风易俗”,推动文治,核心要靠教育。一是建立儒家教育体系塑造“华夏天子”形象,依汉制修订礼法,尊孔子为“文圣尼父”,祭祀孔子,尊崇儒学。促使学校教学内容的标准化,废除鲜卑口传史诗,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教材教育鲜卑族子弟,命人绘制《帝范十二篇》作为皇子教材,在宫中设皇子学(后称“崇文馆”),聘汉儒教授拓跋宗室子弟,孝文帝亲自督查学业,要求皇子“日诵《孝经》一章”,将儒家伦理植入统治家族核心。二是建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乡学”官办教育体系。他复兴洛阳太学,增设国子学,作为北魏最高学府,专收五品以上鲜卑族的贵族子弟,学习南朝设五经博士,教授《诗》《书》《礼》《易》《春秋》,招收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子弟共同学习儒家经典如《孝经》《论语》等,仿《周礼》“四郊设庠序”之制,让儒家“天下观”“华夷一体”理念深入士族阶层。首开中央官学平民化先河,在都城四门(东西南北门)附近设立小学,向寒门庶族甚至“番夷子弟”开放,生源覆盖七品以下官吏及平民子弟,而四门学生达到一定条件即可试经授官,此举突破贵族教育垄断,打破“上品无寒门”的阶层壁垒。同时规定“天下郡县皆立乡学”,让州、郡、县分别设置州学、郡学、县学,通过完整的教育体系强化伦理教化。三是建立策试选官制度和寒门学子的晋升通道。明确要求官员选拔需通过汉语经义策试,“其不能通经者,虽贵不叙”,规定“学生不分士庶,以经术取士”,通过阶层流动和士族门阀重构夯实了官僚体系根基。建立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内容的多层次完整的教育制度,使得“鲜卑”逐渐从族群概念转化为文化身份标识,实现了从知识认同到文化认同再到身份认同。孝文帝运用以文教促民族融合的历史智慧,将鲜卑族分散的部落族群逐渐纳入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让鲜卑族自主融入到兼容并蓄的中华文明特质中,为其华夏正统身份的自我认同和超越族群的国家认同提供了认知、思想基础。

C 以文化相通打造共同体基因

文化相通是融入主流的基础,也是民族融合的内生动力。北魏孝文帝积极推动经学、文学、艺术发展,各民族文化、不同宗教在碰撞激荡中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局面,助推中华民族的文化大融合,也为王朝分裂、政治动荡的魏晋南北朝延续中华文明文脉奠定了基石。一是推崇儒家经典研习和经学传播,组织学者整理、校订、注释儒家经典,尤其是对《礼》《易》的注疏工作,推动了北朝经学的系统化,为保存典籍、延续学术、维系文化命脉作出了贡献。二是鼓励鲜卑贵族以汉文创作诗文,注重吸纳南朝文风。孝文帝本人更是酷爱诗词歌赋,根据《魏书》卷七《高祖纪》记载:“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其《吊比干文》以四言为主体,融合了南朝骈俪文和楚辞体文风,既体现北朝文学融合南北朝文风的特点,也是开创北朝君主公开祭祀华夏忠臣先例和政治融合的印证,将鲜卑拓跋氏纳入“武王——比干”的华夏君臣谱系,奠定北朝华夏正统论基础。主动促使南北朝文化艺术的交流,南朝的骈文和诗歌技巧融入到了北朝文学创作,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既保留游牧民族豪迈气质,同时词兼胡汉,也吸收汉诗韵律。三是支持佛教本土化、中国化传播,促进儒释道文化交融。在中央设立沙门都统,地方设立僧统,建立佛教发展的管理机制,优待和关注僧侣生活,孝文帝时期北魏有寺院6000多所,僧尼7万多人,允许僧侣参与经学教育,在朝堂开设“译经学堂”,将佛经讲解与儒学结合,促进儒释道文化交融发展。建造了融合鲜卑、西域、汉以及中亚文化精髓的洛阳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是世界佛教艺术的殿堂,也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为后世留下了一座见证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悠久、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石窟走廊”。孝文帝通过发展经学、文学、艺术,成功将鲜卑族纳入中华文化体系,其成就影响深远,正如元代郝经指出,“汉魏以下有文化则中国之”,突显了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文化价值。

孝文帝以超前的视野和魄力,将鲜卑政权推向民族融合的高峰,极大地推动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质中铸就了民族共同体的基因,使北魏不仅成为连接汉唐文明的重要桥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上一篇:小暑记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