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副刊 > 正文

看国际学子在安徽非遗课堂“拜师”学艺

2025-06-16 11:41:59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杨蕊   

留学生们展示书法作品

《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课堂

留学生们展示蜡染作品

书法课堂上教师葛瑶指导留学生

留学生在团扇上写下“中国”和自己的名字

在华佗雕塑前练习五禽戏

教师裴佩指导留学生动作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冷子璇 文/图)2025年6月14日是中国第20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魅力无国界,在这个特别的节日,跟随国际留学生的脚步,看他们如何在安徽“拜师”学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洋”传人。

走进高校校园,一群留学生正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站在园林基地旁,手持工具松土、播种、浇水……这是安徽新华学院教师汪艳的非遗课程《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蜡染》的实践现场。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非遗项目已成为留学生选课的新热门,他们通过亲手制作、沉浸式体验,触摸中国文化的根脉,感受跨越千年的智慧与美学。透过这扇窗,展现了一个开放、包容、自信、澎湃的“世界的中国”。

蜡染 蓝白交织的东方诗意

“蜡染是中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之一,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再以蓝靛浸染,最终呈现蓝底白花的独特图案。”汪艳一边讲解,一边指导留学生完成起稿、上蜡线、染色等步骤。课程中,她不仅带领学生种植蓼蓝和菘蓝,还鼓励他们将蜡染技艺融入现代设计。教室里陈列了很多利用蓝染做成的抱枕和帷幔,都是学生们的创意成果。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李十月(Brandon Darryl)对蜡染的丰富图案着迷:“不同图案传递不同的情感,创作过程让我感受到中国手工艺的创造力。”汪艳认为,“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她和学生通过家居用品设计让非遗“活”起来,让留学生在实践中更加理解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性。

安徽新华学院的《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课程,除了非遗蜡染还有鱼灯制作、棕编、彩泥艺术、陶艺、刺绣等多项手工艺术,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其中 2~3 项手工艺跟随老师动手实践操作。汪艳表示,“留学生学中国非遗时,往往会以此和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进行对比,在这个过程中,会加深其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共同维护‘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

蒙古国留学生舞日娜(Mandakhbayar Uranbaigali)计划将蜡染技艺带回故乡:“我会教家人朋友制作蜡染布艺,让更多人看到中国非遗的美。”

书法 笔墨间的文化哲思

在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的书法课堂上,泰国留学生陈翡(Chinthararat Na Soongnoen)正专注地模仿老师的执笔姿势。从“横竖撇捺”到独体字结构,再到名家作品鉴赏,课程层层递进。教师葛瑶注重“由心而动”的教学理念,融入传统节日、节气时序、诗词歌赋等经典文化符号,通过甲骨文书签制作、篆刻与拓印体验、春联及节日灯谜的书写等活动,将传统书法与现代创意结合。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轻快洒脱,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悲愤凝重,书法背后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葛瑶在课堂上讲述文字演变史,从甲骨文到隶变,留学生逐渐领悟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历史的载体。

泰国留学生成天恩(Panida Panyasuttilert)感慨:“以前我只知道中国的现代发展,非遗课程让我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回国后,我会在学校举办小型展览分享书法和剪纸作品,发布一些小视频在网络上让更多泰国年轻人了解中国非遗。”

五禽戏 动静相生的养生智慧

清晨的安徽中医药大学校园内,留学生在华佗雕塑下练习华佗五禽戏。教师裴佩将“健体调身”“意守调心”的理念融入教学,指导他们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态。

作为国家级非遗,五禽戏融合中医养生与武术精髓,动作舒缓却暗含力道,吸引加纳留学生李向阳(Bosompem Silas)等众多国际学生参与。

“ 练习时,呼吸与动作配合,身心都得到了放松。” 喀麦隆学生应许地(Fotso Wabo Terrence Ismaiel)表示,五禽戏改变了他对中国武术的认知:“它不仅是健身方式,更是文化艺术的体现。”裴佩在教学中融入“行礼”礼仪,强调“思教融合”:“中国是礼仪之邦,非遗传承也需内外兼修。”

非遗热 文化桥梁连接世界

事实证明,非遗是联结全世界各民族情感的纽带,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载体。而高校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据统计,合肥市共有 14 所高校开设非遗及传统文化课程,覆盖剪纸、龙舟、中国绘画等领域,超 50% 的外国留学生参与其中。安徽职业技术学院设立的徽文化实践教学基地,每年举办书法交流、篆刻课程等活动,成为留学生了解安徽文化的重要窗口。

非遗的开放与共享,既是我们的一种文化自信,也体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爱情怀。泰国留学生成天恩将端午节龙舟与家乡水灯节对比,蒙古国留学生舞日娜用蜡染连结游牧文化,印尼留学生李十月以蜡染诠释多元审美……这些跨越国界的对话,正悄然织就一张文化互鉴的网络。

“文化需要弘扬,技艺需要传承。”汪艳的话道出高校非遗教育的初心。在安徽,非遗课程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一场文化浸润。留学生们带着对中国传统的理解回国,成为文化交流的“种子”。如葛瑶所言:“艺术无国界,情感共鸣亦无国界。”

如今,高校里的“非遗文化热”是中外沟通的一座桥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注脚和生动实践。当留学生们手握蜡刀、挥毫泼墨、舒展拳脚时,他们不仅传承着东方智慧,更用行动证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便能开出跨越时空的新花。 采访支持: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新华学院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上一篇:合欢花开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