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贺金祥,故乡位于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归宏集村(现地址)。那里多是盐碱地,一片白茫茫,庄稼难以生长。大多数村民在冬季携家带口外出乞讨,夏季才返回家中耕种。在父亲幼年时,爷爷经人介绍来到安徽亳州,为当时一户人家做长工,不分昼夜劳作。在父亲12岁那年,奶奶带着父亲,也踏上了前往亳州的路途,投奔爷爷,一家人得以团聚。
父亲天资聪颖,勤奋能干。12岁那年,他开始尝试做小生意,以赚取零用钱补贴家用。
他不仅聪明,而且极富责任感。20多岁的时候,他组织了一帮穷兄弟,帮助老板运输私盐。队伍逐渐壮大,发展到数百人,他们走南闯北,一天能走一百多里路。沿途的土匪不敢轻易招惹他。父亲用小车推盐,带领兄弟们一起赚钱养家,确保每个人都能吃饱饭。
父亲对母亲的爱深沉而真挚。1938年,日本侵略进入中国,在河南温县无恶不作。那时,外婆已经去世,外公带着我的母亲(他唯一幸存的孩子)历尽艰辛来到亳州,投靠一位穷亲戚。经人介绍,两位命运多舛的人结为夫妻。尽管两人性格都很固执,时常争吵,但很快就会和解。母亲心地善良,总把好吃的留给父亲,自己吃糠咽菜也毫无怨言。父亲对母亲的爱同样深沉。1952年秋,母亲重病,卧床数月。父亲每天天不亮就挑着柴草进城贩卖,为母亲买药。那时,我弟弟和大妹全由我照顾。白天喂完母亲后,我会带着他们出去玩。夜里,父亲要照顾母亲,我则怀抱着大妹妹,弟弟睡在另一头。父亲从不畏惧脏活累活,给孩子们喂饭、擦洗。我父亲很少哭泣,但有一天,母亲病情突然加重,他竟蹲在地上呜咽起来,对我说:“我们家要散了。”我们一家人都哭成了泪人。印象中,那是父亲唯一一次哭泣,一个壮汉的无助悲鸣至今让我泪眼婆娑。后来,或许是上天的怜悯,母亲竟奇迹般康复,我们这个家才得以重归安宁。
父亲勇敢且机智。1948年,刘邓大军与国民党军队在河南大永城决战前夕,全村人都躲了出去。我爷爷因病无法奔波,而父亲是个孝子,便留在村里。国民党军队驻扎,父亲无奈之下机智地与他们周旋。几天后,解放军到来,国民党军队逃往对岸的丁大庄。两天后,家里来了两个穿着破旧衣服、看似农民但气质非凡的中年人,请求父亲帮忙过河。父亲知道他们是解放军的干部,便摇着小船送他们过河。到了晚上,对岸的丁大庄军营燃起冲天大火,战争持续了一整夜,解放军大获全胜。解放军的机智勇敢和善战让父亲深感佩服,即使到了晚年,他还会向我们讲述那段历史。
父亲的一生,经历了从剪辫子到炮火连天的战争,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农村土地革命,以及改革开放。每次变革的浪潮袭来,他都能迅速接受新思想,走在时代的前沿。那个年代,父亲从未上过一天学,却敏锐地意识到局势的变化和文化的重要性。他常说,自己一辈子吃尽没文化的苦,孩子们,尤其是女孩子,一定要有文化。村里人都劝他:“女孩子长大就要嫁人了,上什么学?”但父亲不为所动。那个时代,生活困苦,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父亲能有这样的思想,这在当时真是难能可贵的进步。因此,我们姐妹几人,成为了那个时代方圆数里仅有的几个读书的女孩子。
为了供我们读书,勤劳的父母在路边摆摊卖白开水,开小饭铺,遇到哪个村子有请戏班子唱戏的,父亲就推着小车卖甘蔗、花米团、糖果等。
父亲的决定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我们姐妹四人,三个成为了教师,一个成为了医生。相信我的父母,如果在天堂看到这样的场景,也会感到欣慰。
父母虽然已离去多年,但他们的音容笑貌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出现在我的梦里。感恩父亲母亲。贺翠萍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