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外景
新中国成立后,合肥的第一批接生员合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省立医院环境优美的病房
1976年,合肥收治的唐山地震伤员和灾民乘坐汽车返乡
合肥刚刚解放之初,面对的是医疗卫生整体情况恶劣、传染病肆虐、新生儿死亡率高、医生稀缺、医疗条件简陋的境况,这也是当时全国医疗卫生的整体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一代又一代奋斗者的推进之下,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合肥医疗发展之路,进入21世纪后,合肥市卫生医疗机构星罗棋布,综合、专科医院诊治科系齐全,成为全省的医疗中心,形成了“城市与乡村、防保与医疗、综合与专科”的大卫生体系与格局。 星级记者 孙婷/文 马启兵/图片整理
新中国成立之初 爱国卫生运动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合肥卫生事业一派惨淡景象。城内污水横流,垃圾成堆,蚊蝇成群,环境污染,夏秋两季瘟疫流行。仅有一所公办医院——县立合肥医院,收费昂贵,住院需要有“铺保”,贫苦大众连医院大门也进不了。广大劳动人民有病无钱,无处医治,只能长年累月挣扎在贫病交加的死亡线上。
1949年1月合肥解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极为关心人民健康,兴办各类医院,建立防疫保健机构,大力培养医疗防保卫生技术人员,建设人民卫生事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革”之前的17年,是全市卫生医疗机构迅猛发展的时期。
1950年,合肥市成立了卫生防疫大队,主要承担除害灭病工作;1952年,市政府设置卫生科后,加快了医疗机构的建设;1953年,合肥市儿童保健所成立;1956年8月,合肥市卫生防疫站正式建立。
1952年底,全市医疗机构发展到114个,比1949年增加了70%;医院病床发展到425张,比1949年增加了20倍;卫生技术人员达到851人,比1949年增加了9.3倍。1953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合肥医疗机构逐年增加,医疗设备也不断改进,医疗队伍不断壮大,医疗技术也不断提高。到1965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已达295个,比1952年增加644倍;卫生技术人员达到4361人,比1952年增加了4.12倍。在医疗设备方面,X光机和显微镜已普及到公社 ( 乡 ) 级医院;在医疗技术方面,能够成功地进行肝叶切除和半肺切除等较大的手术,针刺麻醉被普遍应用于临床。
改革之初 依法依规管理卫生事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合肥市卫生防疫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建立了完整的三级卫生防保网。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项卫生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卫生管理工作从过去的行政管理手段转化到依法管理,各项卫生监督工作有法可依,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不断强化监督执法力度,扩大监测面,宣传贯彻各项卫生法律法规,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学习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创建卫生城市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1985年末,合肥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90所,其中医院47所。有病床5616张,卫生技术人员10647人(其中医生5116人)。合肥市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当时,各综合医院除设有通常性的诊疗科室外,还普遍增设心血管、血液、内分泌、肾脏、消化等专业学科与胸外、脑外、泌尿及中医,推拿、理疗等多种适合病人需要的临床科室,骨科、肝胆外科、眼科是合肥市综合医院的重点和优势科室。专科医院有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婴保健院、口腔医院及急救中心、中心血站等,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医疗体系,基本建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的医疗队伍,医疗设备日趋现代化。病房普遍建立了心血管监护室、术后苏醒室和急危重病抢救室。市级各综合医院相继设立了急诊部、科。市救护站开通了“120" 急救电话,急救设备完善,抢救技术和急救水平日益提高,应急能力较强,抢救成功率达85%以上。
截至2023年,合肥全市共有17家三甲医院,其中有两家医院属于全国百强医院,分别是安徽省立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时代 医改多元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 合肥市基层医改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新作为,重在落实,稳步推进,根据医改进程和实际适时调整政策,打造出了基层医改的“合肥样本”:一是全新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了从“编制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二是全新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实现了从“职位工资 " 到“绩效工资”的转变;三是全新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实现了从“自我供给”到“财政供给”的转变;四是全新基层卫生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实现了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为全面推进基层医改,合肥市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以公立为主、民办为辅, 以中心为主、站为辅,以区政府为主、街居为辅”的“三主三辅”发展思路。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了全覆盖。在农村实施了“三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即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化、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农村卫生管理信息化。为实现医改成果普惠,合肥市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家出台了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零差率销售管理办法,从2011年7月1日起,全市27家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使用了国家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品目录。目前,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本到位,新机制基本建立,成效也开始显现,新医改彰显出巨大魅力。合肥医改模式,不仅得到了城乡居民的欢迎和认可,同时也得到国家医改办、卫生部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进入新时期,合肥市进一步优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构建与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023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确定了8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铜陵市位列其中。同年7月,合肥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合肥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有效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构建优质高效的城市分级诊疗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需要。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