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朋友那目睹这样的一幕:快递小哥送来一只沉甸甸的纸箱,打开一看,原来装的全是一些旧书刊。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版的书刊,也有是八九十年代出版的书刊……
我一见好生纳闷,随口问道:“这些‘宝贝’,是谁寄给你的呀?”“是从网上‘淘’的……”“噢!”“嗨,你就老‘土’了吧!现在在网上啥旧货都能买到。我好多藏品,都是从网上‘淘’来的。你呀!不玩网购,自然不晓。”“嗨嗨……说你胖,你就喘了。你这玩意叫‘线上跳蚤市场’,线下跳蚤市场,你玩过吗?不是跟你吹牛,我逛跳蚤市场时,你还是个毛孩蛋子呢!”“啥叫跳蚤市场?”朋友疑惑地望着我。“跳蚤市场,就是专门经营旧货的市场;用当下的网络语言来说,就是网络或叫线上‘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平台’……”“哈哈,你懂得还真……”“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呀!”
随后我告诉他,跳蚤市场,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兴起了。我最先逛跳蚤市场,是在学生时代。
我上学的那所学校,位于北京西郊正黄旗肖家河。附近有圆明园、颐和园、香山,且高校林立。有北大、清华、国关等等,离我们学校最近的是北京农业大学。两校之间,仅有二三百米远。闲暇之时,总喜欢到北农大里找安徽老乡玩。
有个星期天,一进北农大校园,就被操场上摆着的各种各样的地摊给深深吸引了。地摊出售的物品,琳琅满目,全是清一色各式各样的旧货。有六七成新的图书,有五六成新的用品,还有破破烂烂的自行车……交易双方也全是清一色的大学生。买卖的物品虽旧,但能用,且特别便宜。一般定价几元的书,几角就能买到。
一位同乡告诉我,绝大多数的摊主均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在临毕业前,均会把不用的物品,廉价卖掉;而买旧货的,也多半是才进校的新生。这就形成了校园里独特的风景线:跳蚤市场。北农大学生不如清华、北大学生多,因而市场规模自然也就小一点。交易物品,无论是品种与品相,还是数量与质量,都大大逊色。
我听这一介绍后,一遇周日,便喜欢到清华、北大校园里去逛一逛跳蚤市场。在那曾写过一篇见闻,见诸报端。也曾买过别人淘汰下来的旧书,买过别人用过的台灯,还买过一辆别人扔在大街上都没人拣的破烂不堪的自行车。那辆自行车,要多破烂就有多破烂,三脚架油漆掉了差不多,仔细辨认,还能从中猜出是“永久”;前叉锈得不成样子,一经擦洗,还能显示出一个模糊不清的“飞鸽”图案……一骑上去,除了铃铛不响,其他部位都会不时地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骑上不仅一点不快,而且还特别吃力……心中不禁有些后悔。嗨,这世上哪有卖后悔药的!
可转眼又一个劲地安慰着自己:不就30元嘛!况且要买辆新自行车,没有自行车票,就是花再多的钱,也休想买到。这车,破是破了点,但还能将就着骑。但是心里总有些提心吊胆,生怕一不留神,车子一下突然散了架……一想到这,心里不免有些后怕。为了能踏踏实实骑着这辆破旧车,我干脆又花了20元,送到修车店铺,请师傅帮着彻彻底底“大修”一遍。这下,这辆拼凑的破旧自行车,一直陪伴我读完大学。离校前,我把这辆从跳蚤市场买来,不知经历过多少风雨,不知经历过多少道手,更不知经历过多少个主人的旧自行车,擦了一遍又一遍,转手送给刚入学不久的一位老乡学弟。学弟一接过这辆几经易主的旧车,欢天喜地,如获至宝,悄悄从食堂打来一份荤菜送给我,说是以此答谢我的“雪中送炭”之举。
几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当年校园里常见摆地摊式的跳蚤市场,当下华丽转身,却成了线上香饽饽的“闲鱼”。真可谓是变“废”为宝,物尽其用。日月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