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乃职业之名;老师,乃尊称之谓。《师说》曾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之外,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可能遇见自己的灵魂之工程师。我就有幸遇这样的恩师,即我初中语文教师朱元奇先生。
1986年,我踏入安徽省来安县十二里半乡初级中学之门。初识朱老师,彼时年约四十开外,身着米白色风衣,更显其挺拔之姿。其步履轻盈,语气温和,常带微笑,一副悠然自得之态。朱老师教学严谨,对学生关怀备至。课堂上,他以轻松活泼之风,点燃了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假期中,他自费购置世界名著,如《红与黑》《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泰戈尔诗集》等,赠予学生,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激发了无数文学梦想。
初一暑假期间,我正忙于在稻田中清除杂草,偶然间抬头,看见朱老师正穿过大片的农田,向我家走来。他的腋下夹着几本书籍,显然是为了家访而特意送来的。这一幕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之中,至今仍以它那温暖的力量,抚慰着我的心灵。
初一年级之秋,学校欲举办运动会,需各班级练习正步走,然无人能训练,遂由朱老师担此重任。于是,每当夕阳西下,操场上尘土飞扬,孩子们排成整齐队伍,汗流浃背却笑容满面地练习正步走,口中齐声喊着“123、123、1234”。朱老师哨声嘹亮,同学们神采飞扬,宛若母鸡引领一群小鸡,场面温馨而振奋人心。
朱老师一生坎坷,1936年出生于十二里半乡胡桥村,正值抗日战争艰苦时期。幼时,他经历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饱受饥饿与死亡威胁。三岁时随家人从农村逃至南京,解放后又返回农村种地。在食不果腹的年代,他凭借坚韧不拔之志,刻苦学习,于195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扬州师范大学,开启了他教书育人的生涯。
朱老师多才多艺,在音乐教学、语文教育及文学传播方面均有深厚造诣和独特方法,为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开阔了视野。在他的指导下,学生演讲多次在县级比赛中获奖,并于2001年7月,指导一个濮姓学生参加第八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朗读比赛,荣获全国一等奖,为十二里半乡初级中学赢得了巨大荣誉,也为莘莘学子开启了幸运之门。
初中毕业后,我们告别了十二里半乡中学,也告别了朱老师。我们继续求学,继续生活。后闻朱老师退休后在南京大学担任图书管理员及宿舍管理员,他始终坚守在服务学生的岗位上。一次偶遇,于来安县城马路之上,朱老师恰巧来此办事,我邀其共进午餐,并邀请了数位初中同学作陪。那是一个夏日中午,朱老师精神矍铄,言及当日恰逢其八十寿辰,甚是高兴,饮了不少酒。他述说如今生活充实,常以骑自行车、游泳作为日常锻炼。最后一次相见,是在相官的养老院。他紧握我的手,感慨万千,言道:“我原以为此生再也见不到你了。”我深感惭愧,亦觉哀伤。
2024年最后一天,忽接张家庆学长信息,得知恩师朱元奇先生已于昨日安详离世,遗体捐赠于南京红十字协会(享年89岁)。霎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朱老师一生,正如其名,传奇而光辉。作为教师,他传授了学生宝贵的知识,作为普通人,他倾尽所有,将一切奉献给了这个世界。他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勇敢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他给了我们这些农村穷孩子勇气和希望,为我们黯淡的人生指明了方向。他如星辰、如明灯、如阳光、如春风!
汪海静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