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家乡的点点滴滴。那片青山绿水间的古村落,青砖黛瓦下的人情冷暖,都让我魂牵梦萦。而最令我魂牵梦萦的,则是家乡特有的传统小吃——徽州烧饼。
家乡的街市上,随处可见卖烧饼的小贩,他们手法娴熟地翻动着铁锅,金黄色的烧饼在炉火中熠熠生辉。那色泽,仿佛是大自然最纯净的馈赠;那香气,仿佛是母亲温暖的怀抱。咬一口,那种独特的口感瞬间在舌尖绽放,让人回味无穷。
徽州烧饼,又名蟹壳黄烧饼、皇印烧饼、救驾烧饼。这徽州烧饼,不仅爽口酥脆,味美色佳,而且富有故事传说,令人遐想,启人思考。
家乡有这么些传说,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赶,逃至新安江畔。当时正值黄昏,饥肠辘辘的他看到路边有一家烧饼铺子,便买来一些烧饼充饥。赵构一口咬下去,酥脆爽口,油而不腻,香气扑鼻,一顿吃了二十余个,吃完是赞不绝口:好吃,好吃,此乃世间少有的美味。赵构又问烧饼铺老板,这么美味的烧饼,是什么做的,那老板不好意思说是普通的面粉做成的,眼睛瞥了一眼满锅色泽金黄的烧饼,形如蟹壳,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信口说道:这是蟹壳粉与面粉混和做成皮,外加当地特有的梅干菜、猪油渣、猪肉丁等做馅料而制成的,叫做蟹壳黄烧饼。
又相传,1357年,朱元璋带兵打战,吃了败仗,避难来到徽州一农家,饥饿难当,这家主人便拿出平日爱吃的烧饼送给朱元璋充饥,朱元璋吃得是满口生香,大为赞赏。次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时,没忘这农户的救命之恩,说救驾有功,就册封徽州烧饼为救驾烧饼。
还有一段传说,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由清代“两淮八大总商”之首、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徽州人江春张罗接待。江春的家厨团队根据他精心设计并集体开发研制的烧饼,外层酥脆,内馅滋润鲜香,嚼之异香可口,令舟马劳顿的乾隆顿感身心舒畅,精神倍增,并欣然御赐名“皇印烧饼”,寓意乾隆对该烧饼的喜爱程度堪比随身皇印,予之以最崇高的褒赏。
徽州烧饼外皮香脆,内馅软糯,咬上一口,满嘴留香,让人回味无穷,而且具有养心益肾、健脾厚肠、除热止渴等功效。有这三位皇帝吃烧饼传说的加持,因而,它自古就声名远扬,成为徽州美食的一张名片。
徽州烧饼更承载着徽商文化底蕴。明清时期,徽商以经营茶叶、丝绸等商品著称于世,凭其独特的商业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造就了“无徽不成镇”的神话。而徽州烧饼携带方便,不易变质,因而深受徽商们的喜爱。徽商们带着这小小的烧饼,走南闯北,将这份独特的美味带到了大江南北。徽州烧饼也是家乡亲人留给闯荡江湖的徽商的味道记忆,是家乡人民用心血和汗水酿造的美食佳话。徽商们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吃到这熟悉的滋味,就会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母亲都会早早地准备好食材,亲手为我们做烧饼。她将面粉揉成团,加入猪油和葱花,再包入咸甜适中的馅料,最后在表面刷上一层鸡蛋液,放入铁锅中烘烤。不一会儿,厨房里就弥漫着诱人的香气。当金黄色的烧饼出锅时,整个屋子都变得温暖起来。我们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品尝着美味的烧饼,一边听长辈们讲述着那些关于徽州的故事。那时候,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了。
如今,虽然身处异乡,但我依然无法忘记那熟悉的味道。每次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去街边的小店买几个徽州烧饼。捧着热腾腾的烧饼,仿佛回到了儿时的时光。那酥脆的口感,浓郁的香气,都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承载着我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与热爱。
徽州烧饼,你就像一首悠远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轻轻吟唱;又像一幅精美的画卷,在历史的天空下徐徐展开。你是徽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徽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你永远都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回忆,最珍贵的宝藏。
程鸣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