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在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与光明网联合推出“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暨党校公开课第十二季”专题视频。专题视频坚持问题导向,10位党校主讲嘉宾通过与青年教师和学生对谈的形式答疑释惑、增进共识,用通俗语言、翔实数据、鲜活事例,着力把好的改革举措宣传好,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王道勇教授解读“如何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
【文字实录】
张湘姝[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讲师]:我们都知道,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9亿多在城镇,近5亿在乡村。王老师您常跟我们讲,您的成长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的,您长在乡村,工作在城市,又经常去各地调研,那您认为我国当前城乡差距大吗?
王道勇:是的,我算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我出生后的第66天,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召开,我们国家就进入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小时候我的家乡风景秀美、文化底蕴深厚,但日常生活很艰苦,总体上还是缺衣少食。因为学习比较努力,乘着改革开放以来向上流动的社会洪流,我就有机会留在了北京工作。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都在共享改革成果。国际上,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有一个重要指标叫恩格尔系数,就是算一个人一年挣的钱中有多少是用来维持生存的。这个比例越高,说明生活就越艰难。1978年,我们国家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是63.9%,这个数字还是很高的。到2023年,我们国家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为29.8%,其中城镇居民的这个比值下降到28.8%,农村居民的这个比值下降到32.4%。而按国际公认的标准,这个系数低于30%就说明生活进入比较富足的状态。这就说明,总体上看我国城乡居民生活都进入了相对宽裕的状态。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城镇户口的含金量,在我小时候,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一个农村户口转变为一个城镇户口过后,他那种心里的感觉和实际的收益都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现在是否变成城镇户口,农民也会权衡利弊,郑重选择了。这就是一个缩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确实城乡的差距在日益缩小。
王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2024级博士研究生]:老师您这样一说,我们就明白些了。但是我有时也在网络上看到人们提到一些问题,比如说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养老条件有待提高等,那您认为应当怎么看待目前存在的这种现象?
王道勇: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首先,要承认客观上仍然有差距。目前城乡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但缩小不等于没有。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最高的时候是3.33:1,到2023年这个比值已经下降为2.39:1,差距缩小得很快,但这个比值还是比较高。主要原因是低收入农民还比较多。另外大城市与农村之间在教育、社保、就医等方面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这是共同发展中的过程性差距。也就是说,这种差距的前提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都在不断改善,是在日子都一天比一天好过的基础上的差距。跟过去比,2023年我们国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是1978年的162倍(扣除价格因素)。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城镇居民。我们到农村去看一看,就会发现现在不少农民已经不种地了,2023年全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比例达到36%,我们国家已经有170多万个家庭农场、50多万个种粮合作社。许多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外出打工、经商等,日子越过越红火。不少农民平时就锻炼锻炼身体,在家里打打牌,去城里逛逛街,去外地旅旅游等。
张湘姝:您认为要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还应当继续做些什么?
王道勇: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价值底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中,“融合发展”是关键词,就是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提收入、保公平、促融合,稳步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一是提收入。要不断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持续做大经济总量这个蛋糕,让所有城乡居民有更大的蛋糕可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
二是保公平。主要是要让城乡居民享有相同的社会发展权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促进机会公平制度机制,畅通社会流动渠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