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洋弟子”走进“古廊桥天然博物馆” 看传统技艺从濒危到复兴

2024-12-12 12:06: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杨蕊   

中新网12月12日电 青山绿水间,漫步于一座座古朴典雅的木拱桥,感受这里承载的历史与生活……日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杜艺龙,以“洋弟子”身份走进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探访这座被誉为“古廊桥天然博物馆”的美丽县城。在这里,“洋弟子”不仅领略了古廊桥的美丽风姿,还深入了解了木拱廊桥的传承与保护。

沉浸式感受木拱廊桥传统制作技艺 感受非遗背后的智慧与匠心

“只要用15根筷子,就能搭起一座承重两三斤的木桥,真是太神奇了”。探访过程中,“洋弟子”跟随国家级非遗项目“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淼体验了用筷子搭建木桥的游戏。

洋弟子体验用筷子搭建木桥游戏。 傅飞扬摄

“这项技艺的智慧之处,就是通过简单的榫卯连接,像筷子一样将杉木穿插组合,科学地解决了大跨度无脚桥梁的受力难题”借着趣味十足的游戏,胡淼向“洋弟子”解释“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精妙、高超之处。

传统技艺从濒危走向复兴 中国在非遗保护上做对了什么

木拱桥不仅让闽浙居民在多山多水环境中出行更方便,也凝聚着当地民众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串联起人们的集体记忆。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这项一度濒危的技艺,走向复兴。

杜文龙表示,当地对于木拱桥的保护措施,令他产生了浓厚兴趣,使他看到中国对非遗保护的科学手段,以及中国人对自己文化根源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感。他也希望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故事,感受古老与现代的共存与传承。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