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地评线】中安时评:弘扬传统美德 让节约粮食成为社会新时尚

2024-11-27 10:28:00 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杨蕊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要牢固树立增产必须节约、节约就是增产的意识,坚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紧盯不放,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降低粮食和食品损耗浪费。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已连续20年实现丰收,过去9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粮食中长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制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反食品浪费法,到清理整顿“舌尖上的浪费”“酒桌上的应酬”等突出问题,再到启动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大力推广“光盘行动”等,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实施有效举措,避免粮食浪费,努力推动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着眼未来,要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推动各项深化食物节约的行动落地见效,助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筑牢节约粮食的思想意识。餐桌上的食物,其生产环节与水、土地、空气、能源以及劳动力等一系列资源密切相关,节约粮食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对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地方将节约文化与公益文化相结合,引导食品零售和餐饮经营主体捐赠富余食品或为有需求的群体提供较低价格的膳食服务,营造理性、适度的健康消费文化,为以勤俭节约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正确导向。着眼未来,要加强节粮惜粮教育引导,让人民群众更加深入了解粮食生产的艰辛过程,树立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社会风尚,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粮食安全的良好氛围。

强化生产环节的节约减损。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百姓的饭碗。多年实践证明,在耕地资源有限、增加播种面积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机收减损是降低农业生产环节损耗浪费、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小麦、水稻、玉米机收率分别超过97%、94%、80%。同时,在“粮安工程”“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等项目先后实施的助力下,粮库储粮损失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储藏周期内粮食综合损耗率明显降低。以技术创新为粮食节约赋能,带来了明显的成效。着眼未来,要大力推动全产业链食物减损,提高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推广先进冷链设备应用,强化食物减损的基础设施与科技支撑,有力地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引领绿色文明的餐饮消费。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可供我国居民选择和消费的食品种类日渐丰富,吃得好、吃得健康,成为千家万户普遍关心的话题。数据显示,全国市场监管系统监督检查平台企业、外卖商家85.5万家,制修订相关标准21项,指导推动大型餐饮外卖平台提供“一人餐”“小份餐”专题入口,推出外卖“碳”积分。今年以来,“小份餐”订单已超过60亿单。有研究显示,平均每售出一份“小份米饭”,就能减少约92.4克碳排放。以“小份餐”为代表的新就餐模式走入大众生活,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日常自然的选择。着眼未来,要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充分利用消费大数据等手段开展场景模拟研究,加大绿色文明的餐饮消费产品以及服务供给力度,引导公众形成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进而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