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丰富非洲人民的“粮袋子” 把“中国经验”带到非洲大地

2024-09-04 15:59:57 来源:央视网   编辑:杨蕊   

央视网消息:中非间的农业合作已经开展多年,农业专家技术援助和培训,先进农业技术转移,建设农业园和推广菌草、杂交水稻等作物种植项目都取得显著成效。李艳萍就是中方农业技术团队的一员,16年来,她每年至少有11个月的时间在非洲,把杂交水稻的“中国经验”带到非洲大地。接下来,我们一起认识她。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副主任李艳萍表示,可以说,马达加斯加其实就是她的第二故乡。

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在三年时间内,为非洲援建10个有特色的农业示范中心。2008年,李艳萍和湖南专家团队带着杂交水稻种子就踏入了非洲最大的海岛国家——马达加斯加,李艳萍是团队中唯一的女性。

李艳萍介绍,马达加斯加是岛国,东海岸线台风一来一吹,水稻就倒了;西海岸线是热带草原气候,干旱少雨,所以就需要水稻抗涝同时又抗旱。

水稻是马达加斯加的主要农作物。然而,受制于种子质量、种植技术、基础设施等多重因素,马达加斯加的稻米产量一直无法完全满足本国民众的口粮需求。

在袁隆平院士的指导下,李艳萍和同事们十年内跑遍了马达加斯加所有的水稻种植区,成功培育出3种适合当地的高产杂交水稻种子,实现了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本土化。

李艳萍表示,马达加斯加的品种是常规稻品种,平均产量就是2.5吨每公顷,中国的杂交水稻品种平均产量能够达到7.5吨每公顷。

目前,已有20多个非洲国家引进种植中国的杂交水稻。中国杂交水稻在这些非洲国家落地生根、茁壮成长,结出了累累硕果。

隆平水稻博物馆讲解员马雪介绍,这是一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新版马达加斯加货币,上面印有水稻的图案,是2017年8月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官员一行人专程来到湖南长沙,送给袁院士的一张特殊的礼物。

“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是袁隆平院士生前最大的心愿。在他去世之后,马达加斯加原农业部的官员菲利贝尔在李艳萍的陪同之下特地来到湖南长沙,在袁隆平院士的墓前献上了一碗来自马达加斯加的杂交水稻大米。

马达加斯加原农业部秘书长、现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驻马达加斯加代表处项目代表助理菲利贝尔表示,在马达加斯加种植杂交水稻的农民委托他带一碗大米来纪念袁教授。如果没有袁隆平教授,马达加斯加就不知道杂交水稻品种。没有杂交水稻,马达加斯加就不能像中国一样发展。

根据《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首个三年规划,中国已向非洲派出500多名农业专家,培训近9000人次农业人才。截至去年底,中国已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了玉米密植、蔬菜栽培、木薯快速繁育等300多项先进农业技术,惠及100多万非洲小农户,助力非洲国家减贫发展事业。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