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由点到面搞创新 新型储能产业“粤”来越好

2024-05-16 08:01:1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杨蕊   

昨天(14日),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在广东启动。在广东,针对新型储能这一新兴产业,如何打通从技术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本次调研行的第一站率先来到了广东广州,在这家氢能科技公司,记者看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八大核心零部件中已经有六个实现了完全国产化,在产品耐久性、稳定性上实现关键突破的同时,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

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杨强:从我们成立开始,每千瓦的成本从5000元到了现在的2500元左右。要做到这一步,单靠某一个企业是挺难的,只有把产业链上下游,以及高校联合起来,高度集成、减少中间环节。

通过联合产业链上下游2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和科研院所,广州组建了全国首个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在联合开发中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推动产业链共同降本增效,加速推进氢能和燃料电池的规模化应用。

有了市场,如何集聚优势资源、推动更多源头创新?调研团随后来到了正在建设中的新型储能国家级创新中心,除氢能外,这里还布局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热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围绕行业共性技术开展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

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联席总裁 陈建福:我们的工作就是创新能力建设,包括研发能力、检测能力、中试认证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就能支撑我们拓展各方面场景,推广它的应用,解决应用里面技术跟场景怎么匹配的问题。

在调研中记者看到,在创新中心的带动下,一批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纷纷落地广州。同时,当地还出台专项政策,在大项目建设、标准制定、应用场景推广、招商引资等方面予以支持。

广州市发改委能源处处长 屈勇:我们专门成立了500亿的新型储能这方面专业的基金,同时,我们现在都在积极引导高排放使用柴油车的企业,在大规模设备更新中把它更换成氢燃料电池汽车,支撑我们的新型储能产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总台央视记者 朱继华 陈旭婷 罗平章 陈杰雄 陈恒杰)

视频请点击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2584057476107587099&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echat&track_id=89927472-f953-4674-b572-a00c8488b088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