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文博日历丨好物出和田!愿你走过山海一片“毯”途

2024-03-16 13:33:51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田双   

你喜欢看“洗地毯”视频缓解压力吗?

是否对最后亮相的图案充满期待?

今天的这块毯子“省水”“省流”

过了1800年,出土时色彩如初

来看树叶纹鞍毯

一起解压

01

出土时没有灰头土脸

而是完整鲜艳

这块毯子四四方方

1984年出土于新疆和田洛浦县山普拉墓葬群

出土时盖在马鞍上

因此得名“鞍毯”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

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出土地毯

它的大小可以参照家用小型的餐桌桌面

△鞍毯相对大小示意图,桌面面积约为75×75(cm²),鞍毯尺寸为76×74(cm²)。

工匠将多彩的毛线

按设计好的图案

拴系在平纹底上

这个过程像栽秧一样,称为“栽绒”

红、棕、黄、白、蓝、草绿等颜色

织造出树叶等规整的图案

以“回”字形的结构从中心向外扩展

内框中的图案是连续的小菱形

每个菱形内又填充树叶纹

蓝色曲折线将外框分割成小方块

也填充了树叶纹

树叶纹在重复中又富有变化

毯的四角还垂吊了毛穗

兼顾实用与美观

02

“薅”完羊毛“栽”羊毛

这里是真专业

织这么好的一块羊毛毯

首先得有——羊毛

“薅”羊毛纺线手艺哪家强

估计还是得看谁养羊

△新疆拜城2023年的机械剪羊毛大赛。(🐑:“羊羊我啊,为了这场比赛付出了太多”)

新疆牧场资源丰富

养羊历史悠久,羊的种类多、总量大

至少在2000多年前

新疆这里的游牧先民就会编织毛织毯了

毛纺织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就有了栽绒毯

树叶纹鞍毯便是早期的精品

△新疆洛浦县文化馆近日发布的视频画面:当地一地毯进出口公司的工人正在织造地毯。

从薅羊毛纺线到织成地毯

有一套严密的流程

△图片来源:新疆日报(石榴云)

有学者研究认为

“栽绒”技术的起源

或是在模仿兽类

在经线上拴毛织物增加厚度更好御寒

这种毛织物对游牧民族先民来说

实在是“必备良品”

摊开铺在地上保暖

卷上方便携带

随着制造技术的提升和传播

地毯逐渐兼有实用和装饰功能

🍂🍁🍂🍁🍂

03

“丝路”好物中

“和田地毯”名号响

地毯织造技艺(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

2008年入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承这项“非遗”的地方

正是树叶纹鞍毯的出土地:新疆洛浦县

△新疆洛浦胡杨林(这颜色与树叶纹鞍毯“梦幻联动”了)

除了在这里出土的汉代树叶纹鞍毯

考古工作者在新疆民丰、尉犁等地的古墓中

也发现了毛织物或地毯残片

△巴州博物馆藏狮纹地毯,1989年在尉犁县营盘3号墓葬出土,时代为东汉到晋。地毯质地为毛质,工艺为栽绒。

这些考古发现为和田地毯织造技艺的

发展历史和早期状况

提供了形象的材料

地毯不仅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群众

生活的必需用品

它还承载着文化

沿着“丝路”不断运输到内地与海外

无论古今

一方毯子

带在路上是陪伴

铺在房中便是家的温暖

查看请点击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673616871129214596&t=1710498187432&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copy_url&track_id=87dfb408-2102-440d-a292-f9d6c6cfc298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