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副刊 > 正文

让出来的巷子

2024-11-06 10:27:12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杨蕊   

这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巷子。没有商铺,没有民居,甚至连供自行车贯穿畅行的路也没有,仅仅两堵一人多高的砖墙比肩而立,隔出一条两米宽百米长巷道。

巷子不起眼,但它很有名气。名气不在于它的风景,而在于它的内涵气质,在于它的胸怀雅量,光芒四射,直抵人心。

巷子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桐城派故里、中国文学之乡桐城,它坐落于城区文昌街道西后街,离我的住处不远。

自城区沿和平路北上,拐入荣康路进入西后街,一抬眼,左侧一座石柱牌坊映入眼帘。牌坊上书“礼让”二字,牌坊下是两堵墙立起的巷口,这里便是六尺巷的东入口。

彼时正值初夏,我和远道而来的友人沿着巷道由东向西,踩着石子路,款款而行。墙体为青灰砖,墙面未粉刷,墙头覆黛瓦,高大的樟树遮天蔽日,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樟叶香。没有车水马龙,没有市井嘈杂,没有广告吆喝,没有人声喧哗,啁啾的鸟鸣、笃笃的脚步声放大了小巷的幽静,静得似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凝望着眼前的灰墙黛瓦、被无数脚步磨得光洁如玉的石子,我仿佛看到了史书的册页,看到了页面上记载着的一段邻里礼让的佳话。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发生宅基纠纷,千里写信求助。张英收信后提笔回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邻居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六尺巷的美名,就此传播开来。

故事远去,让墙诗犹存,就刻在六尺巷两堵墙不远处的一块太湖石上。我和友人驻足太湖石前,默念着“让他三尺又何妨”,耳畔仿佛回荡着宰相家训的教诲之声。

得益于近水楼台,我多次走进六尺巷。每一次走进,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第一次迈入,都是一次思想的启迪。

“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亲仁善邻,谦和礼让”“诚为本,和为贵”。在桐城,六尺巷的佳话家喻户晓,让墙诗人人皆知,“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老少会唱。走在街头巷尾,走进校园、公园、广场、车站,谦和礼让的宣传比比皆是。在镇街社区调解室、睦邻会客厅、居民议事亭,总能听到“和润生财,亲仁善邻”的劝导。“知进退,和为贵”的六尺巷精神,被创造性运用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再次走进六尺巷,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经过保护性修缮改造,青砖黛瓦的徽派风格建筑错落有致,绿地、甬道、回廊、水池有序分布,古木生机勃发,移步换景都是清风扑面。在六尺巷园区一处草坪上,段子手朱广权和桐城市博物馆馆长叶鑫,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英的十二世孙张耘,西苑社区党总支书记乔丽娟以及现场的市民和小朋友围坐在一起,交流互动,侃侃而谈。“小小六尺巷,礼让成榜样”“温良恭俭让,桐城六尺巷,宽容有雅量,嗓门还特别亮”,一串串金句脱口而出,现场掌声不断。阳光洒在人们身上,明亮而温暖。

六尺巷很窄,仅仅三尺;六尺巷却很宽,它可以容纳整个世界,无边无垠。

六尺巷很短,不足百米;六尺巷却很长,它可以通达人世大道,世代流芳。疏泽民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上一篇:深秋的乌桕树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